主,請教給我們如何祈禱(路11:1)

幾年前,有一位牧師到菲律賓主持一次祈禱會。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瓢潑大雨。雨水打在帳篷上的聲音幾乎遮蓋了他講話的聲音。所以,這位年輕的牧師開始祈禱“雨過天晴”:“主,因著耶穌基督的名,讓雨水停止吧!” 剛說完第一次,雨水變得更大了。於是,他又一次祈禱:“主,讓雨水停止吧!”這次聲音未了,雷雨閃電一起響起來了。當他還要繼續祈禱的時候,身邊的一位助理悄悄地上來,在耳邊告訴他説:“今年這裏大旱,人們已經求雨求了幾個月了”。聽完這話,那位牧師的最后一個禱詞即刻變為:“主阿,因你的名,讓雨下得更大些吧!!”
這位牧師朋友的分享,主要是想要告訴他的聽眾:“當時,我有祈禱的勇氣,但是,卻沒有祈禱的智慧”。換言之,他雖然知道時時刻刻向天主祈禱,但是,他卻不清楚如何祈禱,什麽様的祈禱才是最好的祈禱。
祈禱,這個問題,是任何宗教,特別是我們天主教最為主要的一種信仰操行。一個人祈禱的場景有很多:快樂中感恩的祈禱;節日上贊美的祈禱;聚會中宣信的祈禱等等。然而,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也是最為普遍的,還是求恩的祈禱,也就是,向天主祈求的禱詞。人在痛苦,無助,孤獨,困難的時候,最容易向天主作出求恩的祈禱。
“求恩的祈禱真得有效嗎?”對於這個問題,瀏覽了一些有關的文章。可是,對於這個問題神學和哲學上的解釋,至今仍舊不能夠盡如人意。類似的問題,比如:“如果天主是全知的,那麽,我的要求是否多餘呢?天主是全善的,如果有好的,就算我不要求,他也會給我,那我還祈禱什麽呢?如果天主是全能的,為什麼我祈禱親人死而復生,卻永遠沒有實現過一次呢?...”
這些問題之所以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圓滿的答案,就是因為牽涉到天主的本性本體。神學和哲學上的討論,一旦涉及天主的本性,就永遠沒有休止的時候。
其實,有的時候,我在想:就算我們對於天主的本性,祈禱的秘密,瞭解得一清二楚了,又會怎樣呢?難道那些不信天主的人,因為明白了天主,就會即刻轉身向他頌禱嗎?或者説,人類像推銷員一樣,明白了天主的喜好,進而用一些“實用的”花言巧語來向天主套取我們想要的東西呢?
畢竟來說,祈禱這個問題,主要還是一個信仰上的問題,是一個信仰實踐的問題。對於祈禱理性的分析,只能夠作為一種人文科學的話題,而不是我們應該藉以行動的標準。
德蕾撒姆姆曾經説:“祈禱不是索要。祈禱乃是一個人將自身交付在天主手中,任憑他的安排,進而在我們的心底深處聆聽天主的聲音”。為她而言,祈禱不只是一個人向天主陳列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而是讓自己藉著祈禱,打開自己的心門,從而明白天主的旨意,聽到天主的聲音。
對於此,甘地也說:“祈禱時,一個人有心無言,遠遠勝過一個人有口無心”。因為祈禱,必經不是一種“嘴皮子功夫”。
瞭解祈禱的真諦,我們最好還是以耶穌的生活作為基準。耶穌在任何時候都會向天父祈禱:在曠野中,在山園里,在受洗的時候,在進入耶路撒冷的路上,在十字架上...耶穌的一生就是祈禱的一生。
耶穌一生祈禱,就證明祈禱乃是保持我們“人子”身份的一個重要方法。祈禱可以讓我們免於誘惑(路22:40),可以讓人驅逐魔鬼(瑪17:21)。在一個人受苦(雅5:13),患病的時候(雅5:15),人更應該祈禱。
對於祈禱的方式,耶穌曾經明言:我們應該在聖神內(猶1:20),在暗中以簡潔的話語向天父祈禱(瑪6:6-7)。
祈禱的時候,最主要地是要相信(瑪21:22),要恆心堅持(路18:1),要全心依賴(斐4:6你們什麽也不要掛綠,只在一切事上,以懇求和祈禱,懷著感恩的心,向天主呈上你們的祈求)。
對於祈求的內容,耶穌倒是更加重視祈禱的人,而不是具體求的是什麽。“每天的日用糧”就是我們的每日所需。我們不需要向天主點明是魚還是蛇,是麵包還是石頭,因為天主自會將“最好的”賜給我們。
我們不需要具體要求天主如何去回應我們的禱詞,就是因為在我們人類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經驗和知識內,很難看清楚什麽才是“最好的”?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一個最好的註腳。所有用心良苦的作父母的人,許多時候也會經驗“什麽才是最好的”人生困惑。當你走過許多坎坷失敗之後,你很想給自己子女最好的安排,最好的將來。你希望他去讀最好的學校,有最好的職業,嫁最好的老公/娶最好的太太... 可是,有的時候,你卻突然發現,原來在你的子女心裡面,這些所謂“最好的”東西,竟然是他們最不開心的原因。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不是自己選擇的生活的話,就算是王室般的生活,也不能成為最幸福的生活。父母的苦心和安排,如果缺少了對於子女的尊重和溝通的話,那就是一種純粹的獨裁和壓製。當富貴榮華的代價是一個人的自由時,那麽,這些所謂的“最好的”就成為一個人無形的枷鎖。
其實,在祈禱中,天主和人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一種單純的施與者与乞憐者,給予和接受的關係。耶穌説,我們祈禱的時候,應該稱呼這位冥冥之中的神為“父”。也就是説,在祈禱中,我們都如同耶穌一樣,乃是天主的子女。子女祈求父母,儼然不同於陌生人之間的祈求,或者生意人之間的交換。
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向父母要求一些東西:學費,生活費,禮物,衣物等等。生活的必需品,如同耶穌所說的一樣:“吃什麼,穿什麼...你們不應該掛慮”,因為作為父母的,身為天父的神,自然會給予我們。但是,子女的成長,需要的不只是這些基本的需要而已,還有重要的,心靈上的需要。當每一次子女受傷之後,父母都在身邊安慰開導;當每一次子女失敗灰心的時候,父母都在旁邊鼓勵加油;當每一次子女被欺騙,心存報複,走入歧途的時候,父母仍舊伴隨左右,聆聽陪伴他們重回正路。這樣的父母,又怎不會是子女所信任的父母呢!這種對於家庭的信任,這種“就算全世界反對我,而父母仍舊接受我”的思想,就是讓一個家庭成為子女幸福健康成長的避風港。子女無論漂泊多久多遠,這樣的家,是他們時時牽掛的窩。
同樣的道理,耶穌在教給門徒如何祈禱的時候,並不是太過強調所說的內容,而是強調祈禱時候的態度,換言之,也就是祈禱的那個人怎麽樣。這個人的人品如何,作風如何,直接就是影響祈禱效果的主要因素。法利賽人的祈禱之所以被耶穌所鄙棄,就是因為他們“偽君子”的作風,因為他們“侵吞了寡婦的財產,反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揜護”。
因此,真正祈禱的人,也應該為那些“毀謗你們的人祈禱”(路6:28),甚至我們的仇人,也是祈禱的對象(瑪5:44)。
所以,自覺算是“祈禱之人”的人,應該嘗試一下,自己可否為自己的仇人祈禱。如果不能,那就不能算是耶穌式的禱詞,頂多算是人性的一種呻吟而已。
耶穌的祈禱之所以有效,之所以有“移山倒海”的能力,就是因為在祈禱中,耶穌這個人對於天主是完全開放的。當一個人完全對天主開放的時候,他更加不會拒絕生活當中的幾個仇人。
“一個基督徒如何做好祈禱?” 這樣一個問題,實質上不是關於祈禱的技巧,神學的反省,或者理性思考的問題,而是關於那個具體的基督徒的生活態度的問題。換句話説,只有真實的基督徒才有能力作出真實的祈禱。一個人如何生活,也就如何祈禱。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坑矇拐騙,唯利是圖,就算他每天望彌撒,每日做祈禱,也都只不過是他買個良心平安的伎倆而已。頂多也算是個偽君子。
所以,在門徒的祈禱中,沒有那麽多繁複炫燿的詞彙,更沒有自持功高的態度。他們的祈禱,就是讓自己在“罪人”的身份中向天國,也就是天主的旨意開放。這種開放,也就是我們信仰的基礎和根基。一個人開放的越多,得到的恩寵越多,信仰在他身上的效果也就越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