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應當醒寤!



“醒寤”就是覺醒和明白。 在耶穌的教導中,醒寤幾乎總是和祈禱相提並論:“你們醒寤祈禱吧!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瑪2641)。“所以你們應當時時醒寤祈禱,為能使你們逃脫這一切即將發生的事,並能立於人子之前(路2137)。耶穌如此將醒寤和祈禱並論,我想是因為只有人經常祈禱的人才可以保持醒寤,而保持醒寤的方法,也就是不斷地祈禱。
“醒寤”這個詞,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就是一個人頭腦“清醒”的狀態。人頭腦清醒,才不會冒失,才不會犯錯,才會懂得逃避危險,才會分清孰輕孰重。世界上的人,沒有人會覺得自己的頭腦“不清醒”。而且,有的時候,越是神經病越覺得自己最清醒。可是,世界上的人真得都這麽清醒嗎?看一看每日的新聞即刻明白。如果每一個人都是清醒的,就不會有那麽多的災禍和罪惡了。就連我們自己,迴頭看看過去,也會發覺自己曾經有過的“不算很清醒”的時刻。
其實,無論從自我的經驗來看,還是從大處著眼,人類的歷史來看,“聖人一天還要跌倒七次”,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所以,人不可能一輩子,時時處處地那麽清醒。但是,有些特定的場合,為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還是比較容易清醒過來的。記得唐後主李煜,一生雖然文采橫溢,可是,一直到亡國之後,才在明德樓下分清楚忠奸:他總算看清了身邊的人。越王勾踐,之所以後來可以復國,也是因為他曾經有亡國的恥辱,唯一讓他保持日日清醒的竅門就是在於:苦膽,也就是説,借著苦膽的苦來明白亡國之苦,自身之苦。今天,在我們這個城市里,那些因為腐敗而被抓的承包商,因為醜聞而下臺的市長,他們的“清醒”也似乎開始於被抓和被審的那一刻:追悔莫及。我們自己的生活里,有的時候也有這種“清醒過來”的經歷:失敗的時候,才明白誰是真朋友;生病的時候,才明白誰是真親慼;經歷了大的變故之後,才看清楚那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家庭?健康?工作?還是夢想?
人在這些情況中所有的“醒寤”,概括而言,就是一種“後知後覺”。俗語説“吃一塹長一智”。經過了,做過了,後悔了,才會明白。不過,人生許多事情,是沒有這種從頭再來的機會的。畢竟來說,在監獄和死亡中的時候才有的清醒,似乎來得太晚了!
耶穌在他的比喻中論及“醒寤”祈禱的時候,他主要就是為了讓我們避免這種“後知後覺”的清醒。人生只有一次,許多時候,機會也只有一次,糊塗不起!所以,他告訴我們應該“束上要,點上燈”,準備主人的到來:應該先知先覺。主人看到那些清醒的僕人,自然會犒賞他們。因為他們可以稱得上為“忠信而精明”的管家。並且,主人還要付給他們更大的權力,更大的責任。而那些不夠後果,只顧任意胡為,醉酒打人的那些管家,主人自然會要特別地懲罰他們。責任越大的人,懲罰的也就越嚴厲。
在懲罰和審判的時候,那些惡人也許會狡辯説:“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因你的名字說過預言,因你的名字驅過魔鬼,因你的名字行過奇跡嗎?(瑪722)。但是,這些“作惡”的人,到最后還不明白,原來自己一生都沒有“醒寤”過來。他們所擁有的,所貪圖的,所引以為榮的一切,原來都是空虛和虛偽。他們這樣糊塗,不是因為不明白,不知道,而是因為“知道主人的旨意,而偏不準備,偏不奉行他的旨意”(路1247)。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就算是教會中的要職,天主也不認識他們(瑪723)。
在這裏,我們可以留意到耶穌的比喻中所蘊含的另外一層深意:真正的清醒,不只是明白,或者知道天主的意願,而是在於按照他的意願去做,去行。一個人知道真理,並不等於踐行真理,皈依真理。雖然説,人世間每一個人都自覺是“清醒的”,是“為我獨醒”的,可是,現實是否如此,檢查一下自己的行動即刻明瞭。我們每天的行為,特別是那些習慣做的行為,也就直接反映出我們心中的信念。對於耶穌的教導,對於真理,如果我們只說,只讀,而不去實行的話,縱然我們深信自己是“醒寤”的僕人,最終也會是自欺欺人。因為救恩不只在於知識,更加在於行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