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路13:30)




記得有一次我和一些新移民分享這段福音,當我們讀到“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這句話時,有一個人啞然失笑。我們大家都好奇地問是什麽原因。他説:“這樣看來,我們國人得救的不少啊!”“為什麼?”大家都被他這句話搞得一頭霧水。“因為聖經上這樣說了:‘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這其實不就是說得‘插隊,加塞儿’嗎?世界上還有誰比我們國人更善於插隊加塞儿的呢?你們說不是嗎?所以,我們國人應該是進入天國最多的人”大家聽後,只得哄然一笑。
當然了,天國之門,不是靠得推擠,插隊,才可以進入的。不過,也不是靠著身份,資歷,血統或者什麽種族的“優劣”而排序的。當有人問耶穌説:“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這句話的時候,他的意思就是問:是不是只有那些被揀選的人才可以得救?在人類的歷史中,只有一個民族稱自己為天主“特選的”民族,就是以色列民族。所以,在舊約中,那些“選民”經常和天主理論自己的特權和待遇。他們覺得自己優越於其他的種族。那麽,自然而然地,在走向天國的道路上,他們也應該“先於”那些皈依的外邦人了。
不過,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那個人的問題,而是間接地引導他明白真正的問題。“你們應該由窄門而入”。表面來看,耶穌的回答,似乎答非所問。那個人的問題是:誰可以得救?而耶穌的答案卻是:如何才可得救?
“誰可以得救?”這樣的問題,實質上來講,并不是一個信仰和宗教性的問題。真正的信仰,絕對不會滿足人們這種對於“生死”的好奇心,或者“預言”的。相反,越是那些邪門歪教,越是喜歡蠱惑人心,越是喜歡很確定地告訴人“誰誰可以得救。誰誰要下地獄… ”有的更加荒謬:“誰如果不聽從我們,不信我們的教門,必然要入地獄”。歷史上的巫術和迷信,幾乎都是迎合人們這種對於永生的好奇心而衍生的。
然而,耶穌不是一個政客。所以,他不會曲解聖經,只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或者討好權威。他乃是一位救主。他來是為了帶給人類真理和救恩。所以,對於那種“無聊”的問題:什麽選民的身份了,誰可以得救了?等等這樣的問題。他不屑於回答。他的一切言論都是為了帶給人類救恩。因此,他的回答著重於“如何才可以得救?”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得救?”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信仰和宗教性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也是界定一個團體,一個個人,究竟是否一個信仰人士的試金石。在一個教會團體內,我們為何入教?為何領洗?是為了謀生?是為了出名?是為了退休之後打發時間?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成功?是為了一種社會地位?還是為了尋找“如何得救?”的問題。
“如何得救?”這個問題,在耶穌的福音中,和“如何救人?”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所以,耶穌總結性地説:愛滿全一切法律。法律所涉及的,只是一個人“自救”的問題。然而,“愛”卻是“救人”的問題。一個人恪守法律,作個良民。自然可以讓自己免除牢獄之災。但是,法律卻不能訴諸人的內心。一個人可以滿全法律要求,仍然可以成為一個偽君子,一個滿口謊言的騙子。但是,真正的“愛”,沒有內心的呼應,根本不可以稱為愛。
因此,在福音中,那個家主才斥責那些門外的人:“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那些人當中有許多人還是家主的朋友,還是家主的聽眾。因為他們和他“吃過喝過,也在街市上聽過他的講道”。然而,加入某個宗教和真正地接受一個信仰,不一定總是等同的。一個人可以畢生生活於一個宗教團體內,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甚或,他還可以在其中擔任一定職務:主持,牧師,執事,神父,主教等等。可是,這些都不能代表這個人“真正地相信了天主”。什麽時候才會知道一個人真正相信了天主,真正皈依了呢?當這個人的生活真正開始改良的時候,當這個人的愛心增加的時候,當這個人善待他人的時候
在福音中,那些被家主拒之門外的人,看到“亞巴郎,雅各伯以及眾先知在天主的國里… ”然而,自己卻被拋棄在外,在那種“哀號和切齒”的地方。耶穌這句話,很明顯就是針對那些自持優越的“選民”而言的。他們自認是“亞巴郎的後裔”。所有的先知都是他們的祖先和朋友。然而,這種“裙帶關係”並不能帶給他們絲毫的救恩。因為,一個人的得救完全是一個人的信仰所致。他人或者社會,也許會給你一個頭銜,一種榮耀,一種地位,然而,給予救恩的,確實一個人內心的信仰。
內心的信仰,他人看不到。而且,按我們的人性而言,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人。單單憑著這種自我良好的感覺,人類可以犯下滔天大罪。一個讓百萬家庭破產的經濟犯,可以厚顏無恥地説:“我這麼做只不過是為了給我的妻兒老小一個好的生活”;一個在內戰中屠戮百萬同胞的軍官,也可以無理狡辯地説:“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穩定”;一個殘暴獨裁的父親,在痛打過自己的孩子之後,也可以變態地説:“你現在還不明白,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歷史中,那些最為讓人髮指的罪行,往往是那些“好心辦壞事”的行徑。
對於這樣的“好心”,耶穌從來沒有認同。這樣的“好心”,就如同雅各伯所說的,“沒有行為的信仰”是一樣的結果。因為就連魔鬼也有這樣的信仰,而且,“他們信得發抖”。所以,一個人內心的善,如果是真的,必然帶來外在行動上的結果。我們的心中充滿嫉妒,仇恨,口中說的自然就是誹謗和是非;我們心中若是平靜祥和,說的自然就是“慈祥”和溫順的話語。人的行動和言語,就如同我們內心信仰的“肢體語言”一樣,可以完全暴露內心的所有。
現實中,一個人保持“心無塵埃”還是比較容易的,可以,想要在行動上也要潔身自好的話,難免有時會遭到他人的非議和誤解,相比之下,就比較困難些了。對於這樣的為人處事的態度,耶穌用喻為“由窄門而入”。過窄門,人自然會小心謹慎。不會大搖大擺着過去的,甚或像螃蟹一樣,橫着過馬路。窄門,需要人放棄那種遊戲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就是“窄門”的最好腳註。
在天主經中,耶穌讓我們時時祈求天父“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就是因為人性在這個魚龍混雜的社會中,想要避免歧途,尋求正路的話,需要時時的謹慎和“機警”。人活在世界上,誘惑到處都有,然而,最大的誘惑,還是來自於內心的慾望。外在的誘惑,換個地方即可躲避;然而,內心對於美色,錢財,權力的貪婪,卻可以隨著人到處流走。人如果忘記了,或者忽略了這種誘惑的話,很容易就淪為罪惡的奴隸,喪失內心的自由。所以,耶穌告訴我們:如何得救呢?“你們應該由窄門進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