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3

聖家節

今天的報紙 Royal Gazette 上的一篇報道讓人震驚。根據政府的反家庭暴力中心統計,家庭暴力的個案在節日的時候總是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聖誕和新年期間,這種暴力和虐待的數字幾乎翻倍。這樣的數字和事實与我們通常在學校和教堂所聽到的幾乎完全是兩個世界。許多時候,學校的老師和教會的神長總喜歡用所謂的“夫婦之愛”,“父母之愛”來形容人世間最為完美的愛情。在這些人的言語中,所有的父母和夫婦幾乎都是天底下最有愛心,最有犧牲精神的善男信女。夫妻的愛情,有的時候還用來描繪天人之間的大愛;父母之愛也經常被神話為那種忘己無我的犧牲之愛。這樣的理想或者夢想固然讓人陶醉,然而,許多令人髮指的暴行都是在這種虛偽的假想之下發生的。 在我們中國,對於父母之愛的歌頌,最早的恐怕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一個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她可以三次搬遷。可見,母愛是如何的崇高。然而,這種“三遷”的現象在今天這個時代恐怕要反過來説:如今的現象不是父母為了孩子“三遷”,而是孩子為了父母的事業,喜好等等隨其“三遷”。成長中的小孩最為需要朋友和關愛,然而,父母為了出國,為了事業經常要居家遷居。小孩子沒有辦法,也只能隨著他們的父母到一個新的城市,甚至一個新的國家去適應新的生活。這樣的決定,為許多父母而言,仍舊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不過,許多時候,其實,更多地是意味着他們自己的將來和晚年。許多孩子在這種漂泊不定的家庭會經中要麽變得特別獨立,要麽變得特別叛逆和孤僻。然而,很少有父母覺得自己應該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負責的。 孩子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模式是一種極端;另外一種極端就是許多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問題:孩子就是祖宗。什麽決定都是按照孩子的“選擇”來決定。正因為如此,才有許多“富二代”,“小皇帝”的出現。這些孩子從第一天來到這個世界,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全部都是父母所給予,所安排好的。與其説“富二代”是不爭氣的一代,倒不如說是被父母的溺愛所踐踏的一代。“我受過的苦,我是不會讓孩子再受的 … ”,“我要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將來都成為醫生,律師,出人頭地”,“我這輩子沒有完成的,我的兒子一定要結束” … 這些氣勢磅礡的大道理之後,其實,隱藏了自私的溺愛和無知。 這兩種極端之所以為極端,乃是因為它們都打破了家庭中那種健康和諧的平衡環境。實質上,孩子既不是父母完成虛榮心的工具,也不是

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瑪11:6)

最近這段時間,本地的交通情況十分糟糕。許多地方都在堵路修路。加上大橋需要修補,所以,堵車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有。當我每次不小心被堵在滯留的車輛長龍中的時候,我都刻意地提醒自己,切忌不可急躁,因為那個時候是最容易出事故的情況。路上走的多了,我就觀察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在堵車的時候,人們開車的習慣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有一次,我看到有一輛車從輔路上高速。按照道理,這輛車沒有先行權,是應該避讓高速上面的車輛的。可是,那天特別的是,那輛在高速行駛的車輛遠遠看到有車輛加入,立刻就換線到裏面,早早地為輔路的那輛車讓開了道路。說來也奇怪,他這樣的舉動,使得後面的幾輛車也都主動為上高速的車輛騰出了位置,交通也疏通了許多。 不過,這樣的場面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也看到過兩輛車因為搶路而相擠相撞的。眼看到另外一輛車已經無路可走,可是,裏面的車死就是不讓。有的時候,也會因此出現車禍,導致所有的人都受到影響。 每次看到人們拼命查車的時候,我都會留意看那輛車里是不是也掛著唸珠或者佛珠什麽的。我在想:“如果兩輛車因為搶路而撞車了,兩個司機下車一看,結果都是一個教堂的教友,或者一個佛堂的香友。此時此刻,應該是怎樣場面呢?”許多次,我被人無理搶路的時候,舉頭一看,原來對方的車里面還掛著一大串玫瑰唸珠。也許,這些人挂唸珠在車里面,已經不再是祈禱和提醒自己的意思,而更加像是“護身符”的意味。換句話説:圖個吉利而已!想得更深一層,當有些司機滿嘴粗話,開車咄咄逼人的時候,也許他們不覺得這樣的舉動和自己的信仰有任何的關係。或許,他們是去教堂的路上,或者剛剛從教堂裏面出來? 這個時候我在想:我們開得車,有的時候就像一個面具。人們在面具下面的時候,許多作為是讓自己都感到吃驚的。但是,偶爾看到一個好的“牓樣”的時候,我們許多人的內心都會產生一種模仿的衝動。這就是牓樣的影響和力量。 生活像堵車這種事情,似乎不足一提。但是,畢竟這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他許許多多這樣的小事情,恰恰構筑了我們整個人格和信仰的組成。所以,印度的甘地曾經説:“人性不是本惡的。愛的影響可以駕馭殘暴的傾嚮。因此,我們決不可鄙視人性”。 人性固然“非惡”,可是,生活中像作弊,搶路,偷竊,殺人等等,這些的確都是確鑿的惡性。其實,許多時候,我們內心的這種“善”好像是處在一種睡眠的狀態。我們需要一個“牓樣”來喚

聖母無染原罪節

美國的二十世紀曾經流行過所謂的“神童熱”。當時,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神童的話題,處處發掘神童和追捧神童。這些神童就如同明星名人一樣為人熱衷。在這些神童當中,較為有名氣的就算是威廉姆( William James Sidis )了。他在十一嵗的時候就考入了哈佛大學。在算術方面,他是一個難以超越的天才。他的四維的理論當時也吸引了不少的學者。據說,他還可以説十一種外語和方言。 然而,這位最為出色的神童,像其他許多神童的命運一樣,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剛剛四十六嵗。並且,在他最后的歲月中,生活很是悲摧潦倒。美國的一份雜誌描述他住在自己狹小的房間里。每次談到數學,他幾乎作嘔。他曾經因為參與某個運動而坐監。曾經因為一個侵權官司而輸盡臉面。總之,在他短暫的四十年中,最為風光的恐怕就算是最初十幾年的是時間了。 看到這樣的報道,不得不讓我們感觸:其實,一個人的生命如何開始,有的時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如何完成生命,或者説,如何結束。 信仰的旅程,有的時候,也如同生命的成長一樣:開始固然重要,可是,結尾更加重要。有的人出生書香門第,教友家庭,但是,後來誤入歧途,少年夭折。這樣的生命還不如那些浪子回頭,迷途知返的羔羊更加讓人欣賞。 今天,我們慶祝聖母無染原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重點,也就是在強調聖母自母胎開始,一直到現世生命的結束,她都守身如玉,沒有受到罪惡的玷汙。 許多人在提到這端信道的時候,覺得沒有什麽驚奇的。聖母之所以一生無罪,乃是因為天主特別的炤顧和恩寵。換句話説,“如果這些恩寵放到我身上,我也會一輩子潔淨無暇的!”。事實真得如此嗎?難倒聖母的聖潔純粹就是“命中註定”的結果嗎? 其實不然。教會在宣認聖母自母胎“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聖母的一生也是一個“承行主旨,純潔無罪”的一生。像那些神童一樣,聖母在出生的時候無論多麽純潔,如果她後來成人之後,曾經犯罪遠離天主的話,哪怕只是一條罪過,只是一秒的惡念,那麽,她的“無染原罪”的恩寵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教會在宣布聖母自開始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她的一生也是無罪的。 成年的聖母,如何保持自己信仰的完整,如何保持靈魂的純潔呢?這就和我們常人無異了。她之所以能夠練就聖德,首先就需要經受現實生活中的攷驗和誘惑。作為一個女孩子,一個女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有的誘惑,聖母也許都曾經有過。除此之外,她

基督君王節(路23:35-43)

基督君王節(路 23 : 35 - 43 ) 在大自然的世界里,萬事萬物的生活存在都遵循着一定的法則和規律。有這麽一種昆蟲,紅紅的貝殼,生活在森林深處。它們需要吮吸一些野果子的汁液過活。可是,這種昆蟲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在長大離巢之前,通常最后的一次飲食,就是他們的母親(昆蟲)。 每一年產卵的時候,這種昆蟲都會生出許多小昆蟲。所以,當這些小生命出來的時候,他們需要不停地吮吸果汁才可以成長。因此,他們的媽媽就要晝夜不停地到周圍尋找果子,然後,艱難地拖著比她自身還要龐大的食物回巢。等她回來的時候,卻已經發現自己的小孩子已經在那裏嗷嗷待哺了。如此,她又要急著出去,再去尋找新的食物回來。就這樣日復一日,母昆蟲要不停地出去覓食,直到有一天她累得再也走不動的時候,也就是小昆蟲長大離巢的時候。它們在離開母巢時最后的一餐,就是吮吸完累死的母親的汁液,然後各自離去。 這種昆蟲的“做法”如果是在人類的世界里,自然就是一種高尚的犧牲。然而,為自然界的這些生物而言,他們只是在遵循著傳遞生命的生存法則而已。自然也就沒有什麽高尚不高尚的說法。 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中,只有人類是可以不按照大自然的規律生存的生物。所以,許多時候,人類既可以成為拯救他人的英雄,也可以作出“禽獸不如”的惡行。自由意志,可以說,既是人類的祝福,也是人類的詛咒。因此,一個人如何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也就成為決定自己命運的標準。 耶穌的一生,是他自由選擇的一生。無論是在受洗的時候,還是在他山園祈禱的時刻,他的自由意志都經受過和我們常人同樣的攷驗:按照真理(天父的話)去活,還是讓真理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實現? 耶穌雖然經歷了我們常人的困惑,但是,他和我們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於:他總是讓自己的生活去追尋真理的帶領。他如此的生活方式,最后體現在十字架上的表現。當那些所謂的宗教“首領”和士兵們都在譏笑他説:“如果你是默西亞,就從上面下來吧!”的時候,他沒有想小說裏面所想像的那樣,或者像偽經裏面所記載的那樣,從十字架上走了下來,並且立刻懲罰了所有那些迫害他的人。這樣的場景也許是我們常人所喜歡的結局,可是,卻不是一個“受苦的僕人”應走的道路。作為天主子,天主的揀選者,基督,他的一生就是為“應驗先知”,就是為“承行父的旨意”。耶穌在世的生活,就是為了指示給人類:人應該如何按照“天主的話”去生活。 世界上有兩種人

未來的災難(路21:5-19)

人們年輕的時候,雖然精力充沛,自持聰明,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犯錯之後反省和學習的過程才能夠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穩重。缺少了這一份成熟,許多時候會給人們留下一些不可彌補的錯誤。 曾經有幾個青年人,他們都是比較聰明幹練的生意人。再事業上,他們幾乎已經略有所成。但是,在自己的家庭生活里卻遇到了許多的困難和挫折。於是,他們決定卻拜見一位遠近聞名的隱士,聽教於他,求取生活的智慧。 隱士見了他們,聽到他們那種求知若渴的心切,熱情地接待了他們。當他們問及如何得到智慧的問題時,那位隱士領他們走到了院子中間,指著庭前的十顆樹説:“在這十顆樹當中,有一顆是剛剛死掉的。如果誰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辨別出來,那麽,他就已經領悟了智慧的鑰匙。但是,你們只可以藉著觀察,而不是刨根剝皮來辨別”。 隱士説這話的時候,當時正是嚴冬時節。幾棵樹的樹葉幾乎落盡,只剩下零星一點枯枝敗葉。單單靠著眼睛來辨別,實在是有些困難。可是,這些年輕人中,有的為了表現自己的才智,立刻走到樹旁甄別判斷。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大多數人的心中幾乎都有了答案。有的人根據殘留的敗葉來分析,有的人靠著樹根的多寡來判斷,有的人則是通過樹皮的紋路來總結 … 總之,大家的方法不一,結論也是各異。聽著這些答案,老人的臉上沒有任何認可的表情。等到所有的人都回答完了,還剩下一個青年若有所思地站在那裏,遲遲不能回答。隱士追問:“年輕人,你可以決定那一顆了嗎?” 那個人又思考了一會兒,然後,肯定地對老人説:“我最快到明年春天才可以給你答案”。“為什麼?”老人故意問到“難道你不能通過自己的才智來觀察和推理出來是哪一棵樹嗎?看看,其他人不是立刻就可以做到的麽?”青年人下面的一段回答,著實讓隱士贊同不已。他說:“冬天的樹,都是死相。很難分辨。況且,有的樹就算枝幹已經死掉了,然而,它的根也許還沒有乾死。來年照樣可以發芽吐枝。所以,我認為最快分辨的時間,也是到明年春天的時候。如果是活樹,始終是要發芽的”。 聽到這個答案。老人欣慰地説:“年輕人,你已經找到了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然而,在場的其他人卻聽得有些不明不白。於是,大家都追問詳情。 老人繼而拿出一個雞蛋來問大家説:“誰能告訴我,如何在最快的時間里,用最快的方式,在這幾個雞蛋里找到小雞呢?”那些人聽到之後,一時間有些不明所以。老人繼續説:“小雞就在雞蛋裏面,對嗎?然而,現在打碎

複活的問題(路20:27-40)

过去曾经听说过一件关于监狱生活的故事。有一对好朋友因为一桩诈骗案而同时入监。服刑十年之后,他们对於监狱那种见不得天日,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已经无法忍受了:“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於是,他们两个人都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自杀之前,他们都想和自己的家人,特别是自己的老父亲说上最后一席话。两个人的年龄都不算年轻了。他们的父亲也都年迈体弱,已经步入古稀之年。 第一个人打电话回家,几次都没有人接听。最后,终于接通了自己表妹的手机。原来,他的父亲生病住院,危在旦夕。那人听到这里,心里自然焦急万分。赶紧嘱咐自己的表妹把电话递给他的父亲。然而,他的表妹转告他父亲的意思说:“你的父亲不想见你。他临终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就是生了你”。然后,电话就挂了。那个人听了。当晚也就自杀了。 第二个人的经历几乎一样。他的父亲也是年老体迈,在医院疗养。当他拿起电话,带着绝望和悔恨跟他的父亲道别的时候,他的父亲却用微弱的气息告诉他:“我死不了。我还等着你出來孝顺我呢!”。那个人听了这段话,再也没有勇气自杀了。几年之后,刑满释放。终于回到了父亲和家人的身边。终于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 这两个同样经历的人,最终走入了不同的命运,也许就是在于他们在询问:“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的时候所得到的答案不同所致。最让两个人挂心不下的,就是他们的老父。第一个听到父亲那种以自己为耻的态度之后,他感到这个世界真得再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於是,轻生而去。然而,第二个人在电话的另一端却听出了父亲对於自己的希望和爱。他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仍旧没有放弃他,还特别“需要”他来孝敬自己。正是这种“需要”的爱,让那个人从监狱的煎熬中坚持了过来。 如此,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德国作家维克多些的一本关于集中营生活的书。这本书的主题乃是反省人生如何寻找意义。作者自己则是在集中营中幸存的少数。他的书,也就是在集中营生存下来的整个描述。 据作者说,在集中营的监狱中,每一年圣诞节到新年的这段时间里,监狱中死亡的人数最多。导致死亡的原因,多数不是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是多数人在这种佳节团圆的时期,放弃了心中幸存的那点希望和期盼,乃是“心死”所致。一个人一旦丧失了生存的欲望,其他一切的方法都是没用的。 在这些死亡的人中,有些是自杀的。按照监狱的习惯,他人不可以解救那些试图自杀的人。所以,帮助他人的方式,只有提前预防。作者

稅吏匝凱(路19:1-10)

在一些受西班牙文化所影響的國家,比如,墨西哥和菲律賓,人們通常在每年的聖周五和新年的時候舉行一次特別的宗教遊行。這個遊行的規模非常龐大,所以,也就成為人們年年所舉行的慣例。在這一天,人們會抬出一個有真人尺寸的十字架,十字架上面是一個黑色的耶穌體像。據說,菲律賓的這個十字架原本是來自於墨西哥的。由於在海運的途中,船隻失火,所以,耶穌的體像也就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碳黑色。這個十字架如今仍舊保留在馬尼拉唐人街附近的教堂中,每天供人瞻仰和朝拜。通常,到十字架前面祈禱的人都喜歡用手去觸摸聲像,手或者腳。或許,人們相信藉著觸摸耶穌的聖像更容易得到天主的祝福。 平日里,來朝拜聖像的人就絡繹不絕。在聖周五遊行的那天,更加是人山人海。幾十個人一起抬著十字架在熙攘擁擠的人群中繞街而行。參加遊行的人個個爭相觸摸聖像,臨街朝拜。街道四周的人們也都拿出自家的耶穌聖嬰彫像,高舉在門口,窗口,用以接受十字架的祝福。 那裏的人們之所以特別熱衷耶穌的十字架,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透過朝拜耶穌的使自己,自己每日的痛楚和苦難,都可以和耶穌的聯合在一起。將這種祝福留在自己的家裡,也是希望天主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与他們同在,堅強,鼓舞他們。 “留住天主的聖像”為許多人而言,也就是“留住了天主的祝福”。然而,事實有的時候並不支持這樣的信念。在這樣的一個天主教國家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是天主教徒。然而,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每天仍舊在与貧窮和疾病作鬥爭。天主的祝福又在哪裡? 有的信徒對於這樣的問題,傾向於用一種神秘的解釋來回答:天主的祝福不是現世的,不是看得見的,乃是屬靈的,超性的。言外之意,你就算現在受苦,也不代表沒有天主的祝福。 這樣的傳統解釋似乎沒有什麽謬誤。可不只為什麼,這樣的論調為什麼聽起來這麽的生硬和刺耳。“難道天主的祝福就意味這苦難和貧窮,甚或疾病和痛苦?”如此祝福,恐怕許多人真得要敬而遠之了。 可是,現實當中,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對於天主的祝福的理解並非如此。當我們每次走近教堂,在天主的聖像前,在聖體櫃前向天主祈禱,祈求天主的祝福和恩寵的時候,沒有人是真得希望自己所求的“祝福”就等同於“痛苦”的。祝福,在今世就意味著身體健康,家庭和睦;沒有貧窮,沒有痛苦。然而,許多時候,之後的結果似乎和那些參加遊行的人們一樣:一切照舊! 一成不變的生活究竟說明了什麽呢?是天主的祝

稅吏和法利賽人祈禱的比喻(路18)

在耶穌的這篇比喻中,法利賽人和稅吏走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那就是:義人和罪人之間的對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里,每個人都會覺得法利賽人是義人的代表,而稅吏則是公開的罪人的代表。然而,法利賽人真得如同那個社會所認同的,是純潔無瑕,表裏如一的“義人”嗎?這篇比喻所回答的卻是否定的。 祈禱,有的時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可以讓一個罪人蛻變為一個義人;而有的時候,它則可以揭露人性的虛偽,讓那些徒有其表的“義人”暴露出本來的面目。 那個法利賽人,那個“義人”,在耶穌的眼中,其實是一個真正的罪人。他的祈禱里充斥了驕傲和虛偽。“我不像其他人那樣 … 也不像這個稅吏一樣 … ”這樣的口氣乃是典型的偽君子的口風。這種人在炫燿自己的“好”時,總是先要貶低他人,詆毀他人,用以更加襯托自己的“好”,自己的“善”。一個人肯定自己的優點,可以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可是,如果為了肯定自己,炫燿自我而去貶低他人,那麽,就是驕傲狂妄的表現。生活中,類似的談話風格,為我們而言並不陌生。我們時時會聽到有些人滔滔不絕地説:“我不像其他有錢人那麽吝嗇,我做過 … ”,“我那天沒有生氣,如果換上其他人,早已經開始罵人了 … ”,“我每天都唸經,望彌撒,不像某些人一様,有的時候主日也不見人 … ” 有個比方打得好:看到他人比自己長得高,一個人有兩個選擇:或者自己站在高處与他人看齊,或者打斷他人的雙腿,讓他与自己看齊。前者的方法,可以激勵一個人的上進心;而後者的作為,則是那些卑鄙小人的無恥行徑。不能与“樂者同樂”,這樣的人,絕對不是真信徒。 那個法利賽人,在天主的聖殿里,竟然如此詆毀看低身邊的稅吏,他的心在哪裡,顯而易見。其實,許多時候,人們常常把天主的聖殿變成一個“賊窩”。走進教堂,看到的不是信仰中的真和善,而是是非和嫉妒,虛榮和仇恨。為了節日的彌撒,神父六品,主祭共祭可能為爭風頭而鉤心慪氣;為了一個座位,兩個人可以怒目相視,咬牙切齒;“那個女人怎麽在教堂穿成這樣?”,“他怎麽沒領聖體,難道有大罪了?”“她都離婚了,還來教堂做什麼 … ”這樣的思想,如果是在市井人群的腦子裡,不算什麽。然而,如果發生在每個主日進堂的信徒身上,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天主的聖殿,我們的教堂,理應是人間的一塊淨土:我們把焦慮和仇恨留在門口,懷著一顆喜樂善良的心,參與天主的盛宴,並且和所有的人共同分享這份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