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家節
今天的報紙Royal Gazette上的一篇報道讓人震驚。根據政府的反家庭暴力中心統計,家庭暴力的個案在節日的時候總是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聖誕和新年期間,這種暴力和虐待的數字幾乎翻倍。這樣的數字和事實与我們通常在學校和教堂所聽到的幾乎完全是兩個世界。許多時候,學校的老師和教會的神長總喜歡用所謂的“夫婦之愛”,“父母之愛”來形容人世間最為完美的愛情。在這些人的言語中,所有的父母和夫婦幾乎都是天底下最有愛心,最有犧牲精神的善男信女。夫妻的愛情,有的時候還用來描繪天人之間的大愛;父母之愛也經常被神話為那種忘己無我的犧牲之愛。這樣的理想或者夢想固然讓人陶醉,然而,許多令人髮指的暴行都是在這種虛偽的假想之下發生的。
在我們中國,對於父母之愛的歌頌,最早的恐怕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一個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她可以三次搬遷。可見,母愛是如何的崇高。然而,這種“三遷”的現象在今天這個時代恐怕要反過來説:如今的現象不是父母為了孩子“三遷”,而是孩子為了父母的事業,喜好等等隨其“三遷”。成長中的小孩最為需要朋友和關愛,然而,父母為了出國,為了事業經常要居家遷居。小孩子沒有辦法,也只能隨著他們的父母到一個新的城市,甚至一個新的國家去適應新的生活。這樣的決定,為許多父母而言,仍舊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不過,許多時候,其實,更多地是意味着他們自己的將來和晚年。許多孩子在這種漂泊不定的家庭會經中要麽變得特別獨立,要麽變得特別叛逆和孤僻。然而,很少有父母覺得自己應該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負責的。
孩子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模式是一種極端;另外一種極端就是許多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問題:孩子就是祖宗。什麽決定都是按照孩子的“選擇”來決定。正因為如此,才有許多“富二代”,“小皇帝”的出現。這些孩子從第一天來到這個世界,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全部都是父母所給予,所安排好的。與其説“富二代”是不爭氣的一代,倒不如說是被父母的溺愛所踐踏的一代。“我受過的苦,我是不會讓孩子再受的…”,“我要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將來都成為醫生,律師,出人頭地”,“我這輩子沒有完成的,我的兒子一定要結束”… 這些氣勢磅礡的大道理之後,其實,隱藏了自私的溺愛和無知。
這兩種極端之所以為極端,乃是因為它們都打破了家庭中那種健康和諧的平衡環境。實質上,孩子既不是父母完成虛榮心的工具,也不是父母婚姻愛情的附屬品。在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聖家”里,瑪利亞,若瑟和耶穌之間,他們沒有所謂的“父母子女,孰輕孰重?”的問題。在耶穌誕生之前,聖經裏面就提到瑪利亞因為聖神受孕的事情,就和若瑟一起為了這個孩子經受了信仰的攷驗。在耶穌誕生之後,正如今天福音所記載的,他們又要躲避敵人的迫害而遠走他鄉,隱姓埋名。可以說,瑪利亞和若瑟為孩童耶穌所付出的,遠遠多於“孟母三遷”的犧牲和奉獻。
然而,在耶穌的成長和教育問題上,聖家抉擇的標準既不是父母的夙願,也不是孩子的任性。正如福音所記載的那樣,他們的每一次決定都是來自於天主的聲音,來自於天主的誡命。
天主的聲音,就是天主的旨意,有的時候是和我們的喜好大相徑庭。比如,在訂婚的時候,若瑟因為得知聖母懷孕的事情而決定悄悄地離開她。然而,天主的天使卻讓他迎娶聖母過門。就算若瑟接受了天主的安排,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他迎娶聖母仍舊需要極大的信德和勇氣的。換句話說,有誰會娶一個未婚先孕的女子為妻呢?況且,在世俗生活中,這種消息總是傳得最快,傳得最遠,而人們也總愿意相信的閑言碎語。然而,在如此的壓力和他人的鄙棄眼光之下,若瑟仍舊選擇了天主的旨意,迎娶了瑪利亞。同樣,瑪利亞也照樣為此付出了許多。所以,聖家開始的基礎就与許多普通的家庭截然不同:聖家的組合乃是因了若瑟和瑪利亞對於天主共同的愛情,同一個信仰和付出。
如此一個信德的環境才可以相稱於耶穌的誕生之地。所以,耶穌來到世界之後,聖家也隨之開始了他們的奔波歷程。“留在埃及,抑或回到家鄉?”對於這個決定,我想若瑟和瑪利亞必定商討過多次。然而,最后的決定還是來自於天主的旨意。因為先知曾經預言:“他將稱為納匝肋人”(瑪2:23)。如此,聖家又由一個異國他鄉,來到了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納匝肋。就算如此,聖母和若瑟在納匝肋的生活仍舊要度一種“隱居”的生活。艱難之處,可想而知。
在我們古代的詩歌中,每每提到“隱居”二字,人們不禁都會想到陶淵明那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閑逸自在,無憂無慮;慵懶鬆散,天馬行空。不過,現實中的“隱居”与這種田園天堂般的生活根本不著邊際。設想一下,聖家隱居的情形倒更像一個“逃犯”在逃的生活。黑洛德曾經為了一句經文而屠戮所有的兒童,他的繼承人較之黑洛德又有過而無不及。可想而知,若瑟和瑪利亞在納匝肋肯定是處處小心翼翼,生怕一時不小心,那些惡人就會要加害孩童耶穌。這樣的生活一天兩天,也許人人都可以堅持。然而,一堅持就是三十年,恐怕天底下沒有幾個為人父母的可以做得到。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呢?若瑟和瑪利亞的生活,其實也就是把一生最好的時光獻給了天主,犧牲給了耶穌。這樣的犧牲才可謂真正的犧牲。
世俗中的夫婦,所謂的犧牲,也不過是十幾年哺育的過程。有些父母索性把孩子交給保姆來照料。他們的生活不想因為孩子的出現而有任何的影響和改變。我們常說:“養兒防老”。既然是為了防老,所以,有些父母就特別器重孩子中那些比較“有出息”,比較聰明,比較討自己歡心的;對於其他的呢?也就另類對待了。我見過很多家庭中,父母總是喜歡在自己的孩子中分出薄厚,區分遠近。喜歡的孩子,怎樣都是好;不喜歡的兒女,怎樣都是錯。因此,同樣一個家庭,為某些孩子成為歡樂的天堂;為另外一些,則變為人間的煉獄。都是自己親生骨肉,為何定要分出遠近呢?過去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手背手掌,其實都是肉!這麽做,又何必呢!
人間的父母,生兒育女是為了“防老”。而聖家呢?他們卻是為了履行天父的旨意,讓自己成為真道的墊腳石。耶穌剛剛成人,若瑟就撒手人寰。剩下瑪利亞和耶穌,在人們的眼中就是一對“孤兒寡母”。這樣的一個家庭,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弱勢群體中的最弱勢。然而,聖家的艱難並未到此結束。聖母在自己晚年的時候還要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痛。在十字架下的那一刻,不是每一個身為人母的可以承受得住的。
“老年喪子”,實乃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情之一。聖母之所以要經歷這些人間極苦,不是因為不得以或者無可奈何,她這麽接受,並且還要伴隨耶穌的門徒見證教會的誕生,乃是因為她畢生所堅持的信仰,畢生所相信的天主。就是這位與人同在的天主讓她從一而終地跟隨了耶穌,完成了天父所托付的使命。
所以説,聖家乃是耶穌在世界上所拯救的第一個信仰團體。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把那個共同的信仰作為維係這個家庭的基礎。一個家庭在世界上,不能不經受各樣的磨難和衝擊,然而,能夠讓聖家完美的因素,還是因了他們共同所擁有的信仰和目標。一個家庭,並不屬於某一個人的,既不是丈夫的財產,也不是妻子的禮物,更加不是孩子接受的遺產。家庭應該是每一個人彼此成長,彼此扶持的信仰團體。如今的社會中,家庭所面臨的危機和挑戰越來越多。人們對於家庭的信心也越來越弱。其實,許多時候,一個家庭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的個人問題。只不過在家庭中,個人問題同時也是這個小團體的問題,也是他人的問題。因為你的喜怒哀樂會直接映射到家人的臉上,摻合入家人的情感中。所以,維持家庭的命脈就取決於這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目標和方嚮。聖家在磨難中沒有分崩離析,不外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信仰。在這個共同的信仰之下,所謂的性格問題,成長問題,經濟問題等等,都不會惡化為致命問題。因為信仰,其本質就是要和他人一起去信。孤立的信仰是不存在的。聖家就是這種團體信仰的第一個模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