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無染原罪節
美國的二十世紀曾經流行過所謂的“神童熱”。當時,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神童的話題,處處發掘神童和追捧神童。這些神童就如同明星名人一樣為人熱衷。在這些神童當中,較為有名氣的就算是威廉姆(William James Sidis)了。他在十一嵗的時候就考入了哈佛大學。在算術方面,他是一個難以超越的天才。他的四維的理論當時也吸引了不少的學者。據說,他還可以説十一種外語和方言。
然而,這位最為出色的神童,像其他許多神童的命運一樣,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剛剛四十六嵗。並且,在他最后的歲月中,生活很是悲摧潦倒。美國的一份雜誌描述他住在自己狹小的房間里。每次談到數學,他幾乎作嘔。他曾經因為參與某個運動而坐監。曾經因為一個侵權官司而輸盡臉面。總之,在他短暫的四十年中,最為風光的恐怕就算是最初十幾年的是時間了。
看到這樣的報道,不得不讓我們感觸:其實,一個人的生命如何開始,有的時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如何完成生命,或者説,如何結束。
信仰的旅程,有的時候,也如同生命的成長一樣:開始固然重要,可是,結尾更加重要。有的人出生書香門第,教友家庭,但是,後來誤入歧途,少年夭折。這樣的生命還不如那些浪子回頭,迷途知返的羔羊更加讓人欣賞。
今天,我們慶祝聖母無染原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重點,也就是在強調聖母自母胎開始,一直到現世生命的結束,她都守身如玉,沒有受到罪惡的玷汙。
許多人在提到這端信道的時候,覺得沒有什麽驚奇的。聖母之所以一生無罪,乃是因為天主特別的炤顧和恩寵。換句話説,“如果這些恩寵放到我身上,我也會一輩子潔淨無暇的!”。事實真得如此嗎?難倒聖母的聖潔純粹就是“命中註定”的結果嗎?
其實不然。教會在宣認聖母自母胎“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聖母的一生也是一個“承行主旨,純潔無罪”的一生。像那些神童一樣,聖母在出生的時候無論多麽純潔,如果她後來成人之後,曾經犯罪遠離天主的話,哪怕只是一條罪過,只是一秒的惡念,那麽,她的“無染原罪”的恩寵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教會在宣布聖母自開始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她的一生也是無罪的。
成年的聖母,如何保持自己信仰的完整,如何保持靈魂的純潔呢?這就和我們常人無異了。她之所以能夠練就聖德,首先就需要經受現實生活中的攷驗和誘惑。作為一個女孩子,一個女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有的誘惑,聖母也許都曾經有過。除此之外,她還需要去相信一個被自己“一把屎,一把尿”養育成人的兒子,就是天主子,就是默西亞。對於耶穌是默西亞的身份,耶穌在山園祈禱的時候曾經矛盾過,在十字架上的時候曾經哀悼:“父阿,父阿,你為什麼捨棄了我?”作為人而天主的耶穌尚且如此,那麽,有著血肉之軀的聖母更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信德才能夠相信呢!
其實,這樣的信德背後,包含了聖母作為母親的愛情和犧牲。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信仰,為了那個不為多數人所認同的信念,聖母寧可拋家捨業,為了耶穌奔走他國,流離失所。在一個遠離親人,遠離故土的異國他鄉,她和若瑟一過就是三十年。這樣的母親,這樣的愛情何其深重。
然而,聖母的攷驗並非如此。隱姓埋名的日子結束不久,她還要因為自己的兒子遭到他人的誤解和迫害。十字架配隨耶穌的那段路,不是我們今天拜苦路時候的感覺,而是一種羞辱,被人拋棄和質疑的無助。厄運不止,聖母在和耶穌同樣經歷了信仰的攷驗之後,還要“白髮人送黑髮人”。在過去,我們常說,人生有三大苦:幼年喪母;中年喪偶;晚年喪子。在這三大苦中,聖母就占了兩個。這就是作為“默西亞”之母的生活現實。
不過,在如此多的磨難和攷驗中,聖母始終保持了那顆“愿你的旨意承行於我吧!”的信仰。就是這樣的信仰之力,才使得聖母一生中從沒有犯罪遠離過天主。這才“無染原罪”更加令人敬仰的部分。
聖母如此的一生,其實,也就揭示給我們:如何準備自己,接受基督的到來?在將臨期中,我們常說:“我們應該時時準備自己,就如同基督在末世來臨一樣,迎接耶穌到我們的心中來”。可是,聖誕節一年一年的過,將臨期每一年都有,我們自身的生活卻顯得依然故我,毫無改變。這樣不就是説: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自己嗎?罪過一樣的多,毛病一個都不少,如此“準備”怎麽算是準備呢?
其實,這樣的想法一直困惑着許多信仰的靈魂。記得在修院的時候,我們必須每一個月辦一次告誡。然而,告來告去,還是一樣的罪過,一樣的“自我”。長此下來,許多學生的心裡都造成了一種深深的“內疚”感。因為多少次的告誡聖事,竟然沒有讓自己改掉任何毛病。甚至有的時候還會變本加厲。這樣的“修行”能不令人羞愧,能不令人內疚嗎?
信仰上的自省固然重要,可是,不必要的負罪感卻是有害無利的。也許,信仰的準備,這個問題可以如此理解:一個人在現世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做到完美無缺嗎?如果説聖母的純潔尚需要她自己的選擇和努力的話,那麽,我們受害於原罪的普通人,就更加難以做到了。“人無完人”,這就是老祖宗們的經驗之談。
既然,人在現實根本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境界,那麽,我們在信仰上準備自身的目的和最終目標,也就不是去成為一個“完美”的人,而是“不斷努力”去做到完美。換句話說,這樣的準備不是要求的一種結局,而是一個人不斷掙扎,不斷努力的過程。所以,耶穌在宣講福音的第一時間就要求我們:“你們悔改吧!”因為“悔改”不是一種狀態和結果,而是一個人不斷提升自我,不斷剋服罪惡的行動和過程。然而,如果這種悔改的掙扎和努力都沒有的時候,我們就成為那些“毫無準備”的靈魂了。主人在半夜來到,我們仍舊在悍然睡覺。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