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吏匝凱(路19:1-10)




在一些受西班牙文化所影響的國家,比如,墨西哥和菲律賓,人們通常在每年的聖周五和新年的時候舉行一次特別的宗教遊行。這個遊行的規模非常龐大,所以,也就成為人們年年所舉行的慣例。在這一天,人們會抬出一個有真人尺寸的十字架,十字架上面是一個黑色的耶穌體像。據說,菲律賓的這個十字架原本是來自於墨西哥的。由於在海運的途中,船隻失火,所以,耶穌的體像也就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碳黑色。這個十字架如今仍舊保留在馬尼拉唐人街附近的教堂中,每天供人瞻仰和朝拜。通常,到十字架前面祈禱的人都喜歡用手去觸摸聲像,手或者腳。或許,人們相信藉著觸摸耶穌的聖像更容易得到天主的祝福。
平日里,來朝拜聖像的人就絡繹不絕。在聖周五遊行的那天,更加是人山人海。幾十個人一起抬著十字架在熙攘擁擠的人群中繞街而行。參加遊行的人個個爭相觸摸聖像,臨街朝拜。街道四周的人們也都拿出自家的耶穌聖嬰彫像,高舉在門口,窗口,用以接受十字架的祝福。
那裏的人們之所以特別熱衷耶穌的十字架,就是因為他們相信:透過朝拜耶穌的使自己,自己每日的痛楚和苦難,都可以和耶穌的聯合在一起。將這種祝福留在自己的家裡,也是希望天主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与他們同在,堅強,鼓舞他們。
“留住天主的聖像”為許多人而言,也就是“留住了天主的祝福”。然而,事實有的時候並不支持這樣的信念。在這樣的一個天主教國家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是天主教徒。然而,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每天仍舊在与貧窮和疾病作鬥爭。天主的祝福又在哪裡?
有的信徒對於這樣的問題,傾向於用一種神秘的解釋來回答:天主的祝福不是現世的,不是看得見的,乃是屬靈的,超性的。言外之意,你就算現在受苦,也不代表沒有天主的祝福。
這樣的傳統解釋似乎沒有什麽謬誤。可不只為什麼,這樣的論調為什麼聽起來這麽的生硬和刺耳。“難道天主的祝福就意味這苦難和貧窮,甚或疾病和痛苦?”如此祝福,恐怕許多人真得要敬而遠之了。
可是,現實當中,我們每一位基督徒對於天主的祝福的理解並非如此。當我們每次走近教堂,在天主的聖像前,在聖體櫃前向天主祈禱,祈求天主的祝福和恩寵的時候,沒有人是真得希望自己所求的“祝福”就等同於“痛苦”的。祝福,在今世就意味著身體健康,家庭和睦;沒有貧窮,沒有痛苦。然而,許多時候,之後的結果似乎和那些參加遊行的人們一樣:一切照舊!
一成不變的生活究竟說明了什麽呢?是天主的祝福根本沒用?還是耶穌根本沒有駕臨自己的家中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本主日的福音中得以彰顯。稅吏長匝凱乃是當時一個有錢有勢的富人。他只是聽說過耶穌的名聲,可是,從來無緣得見。所以,那天一群人隨著耶穌經過自己的村鎮的時候,爬上樹,之為一睹耶穌的顏容。也許,這個時候,我們覺得他這樣作乃是出自好奇。他只是想知道耶穌究竟是一個什麽様的人而已。然而,他後來的做法證明,他之所以如此有失身份地爬樹上墻,尋找耶穌,並非只是好奇心的驅使,而是出自對於救恩的追求。“主,我把我的一半財產分給窮人。如果我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償還”。他這樣作,乃是完全遵炤舊約的梅瑟法律而行的。在出谷紀中記載,如果一個人偷了他人的一隻羊,那麽,他就應該以四隻羊來作為賠償。所以,耶穌當著他人的面,也就是那些法利賽人的面説:“這人也是亞巴郎的後裔”,“救恩今天臨到了這一家”。
一個為了好奇心是不會將自己幾乎全部的家產散盡的。所以,我們説:匝凱當初尋找耶穌,乃是出於他多年來對於救恩的追求和渴慕。之所以背上“罪人”的罵名,乃是因為他尋道無門而已。
匝凱如此渴求救恩的心願,耶穌看到之後,自然不會就這樣擦肩而過的。所以,耶穌抬頭看著爬在樹上的稅吏長説:“匝凱,你快下來。因為今晚我必須住在你家”。“必須”這個字眼乃是耶穌特別強調的一樣:當人有心尋求真道的時候,天主似乎是“沒有選擇”的,一定會俯允人們的渴求的。
在那個時代,耶穌這樣做,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為周圍的人們似乎並不認同他對匝凱的態度:“他竟然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言外之意,耶穌如此行為乃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然而,耶穌很明白的告訴他們:“人子來,(就是)為了尋找和拯救迷失的人”。
如此,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看到一點:在對待所謂的“罪人”的問題上,耶穌和那些法利賽人,甚或和我們常人的態度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如何不同呢?耶穌把自己的救贖行動分為兩部分:“尋找”和“拯救”。這就如同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樣:鑒別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為我們常人而言,“尋找”罪人,或者説“甄別”罪人,並非是什麽難事。“找別人的錯”,“看誰是罪人”,這些好像是許多人的家常便飯。說一說你身邊有什麽“不太好”的人,恐怕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口道出幾個的。“張生是非,李生貪錢,劉太容易嫉妒…, 王太脾氣太壞”等等。然而,我們常人在道出這些罪人的“罪狀”之後,或者説在甄別罪人之後,就到此為止了。換句話説,批評完了人,就完了!在沒有其他的行動了。這,不是救贖,更不是救恩。這樣的做法就如同一個醫生隨便診斷了病人的病情之後,隨即撒手不管一樣,為病人毫毫無用途。只看,不治,這樣的醫生并不算是一位真正的“救死扶傷”的醫生。其實,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這種“只看不治”的江湖醫生。
俗語説:庸醫殺人。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里,道理也是一樣的。耶穌時代的那些法利賽人,他們借著閱讀經書,參悟聖經,他們很容易就可以指出一個人的過錯在哪裡。然而,他們指出他人之過,並非是為了幫人改過,而是為了借此要挾他人,操控他人的良心而已。所以,耶穌告訴群眾:“他們坐在梅瑟的寶座上,所講的一切,你們要聽。然而,不要仿效他們的行徑”。
俗世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鏡子。所以,他人的過錯許多時候比優點更加清楚。無論是夫妻之間還是長幼之中,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批評他人的過錯,而不知道,也不愿意幫他人改錯的話,其結果之惡劣,還不如什麽都不說。許多年輕的孩子,在家庭中特別反抗自己的父母,也是有這樣的一種因素。比如,一個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偶爾回家,看到孩子睡懶覺,沒禮貌,不做功課等等,隨之大篇道理,批評個不停。之後,一走又是幾個月。這樣的“批評”是永遠適得其反的。因為為一個孩子而言,父母能夠“明白”自己的困難,比告訴自己解決困難的“方法”更加重要。許多時候,一個成長中的孩子所需要的,也許並不是許多堂皇的“作人”道理,而是父母能夠在其困難孤單時候的理解,鼓勵和陪伴。你去戒毒所里面,隨便問一個人:“該如何戒毒?”我想每一個人都會給出正確答案的。然而,這些正確答案並不能幫他們戒毒。他們需要的不是一篇慷慨激昂的“藥方”,而是一種隨時鼓舞他們,扶持他們的雙手。
所以,愛因斯坦曾經説:“如果給我一個小時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理解問題,然後用5分鐘來思考解決方案”。因為一個人真正地明白了問題,其實,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就自然浮出。
在人性的問題上亦是如此,“甄別”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難。許多時候,我們似乎隨意可以給他人的臉上貼上標籤:這個是罪人,這個人聖人;那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然而,這個人究竟是誰?他的生活是怎樣的?他的背景,他的苦衷,他內心的秘密,又有幾個人知呢!所以,許多時候,作父母的覺得對自己所生子女的問題一清二楚,其實,在這麼多年的成長中,父母對他們的變化和委屈一無所知。在不瞭解問題的時候給出的答案,自然也就不是什麽正確答案了。
對於罪人的問題上,耶穌沒有我們常人,或者那些法利賽人的弊病。他不只是“尋找”罪人,更加是“拯救”罪人。他不只是指出我們的過錯,更願意幫我們去面對和改正。所以,他不怕他人的反對和猜忌,親自走到了那個公開“罪人”的家裡,也就是匝凱的家中作客。耶穌如此舉動,自然是超乎匝凱的想像。所以,他的心因為耶穌的造訪向天主打開了。當我們覺得天主可以理解我們的苦衷的時候,問題的答案自動就會浮出水面。
耶穌並沒有要求匝凱去做什麼“補贖”,然而,當耶穌可以走近他的家,走近他的“罪過”的時候,他自己明白該如何去做:“我要將家產的一半分給窮人”。這,就是救贖!
聖經上經常説,我們基督徒如同“地上的光”,“世上的鹽”。許多時候,我們需要做的,也許不是那種自詡清高的“教訓”,而是發自於內心的理解和包容。幫人解決問題,有的時候不一定要給出答案。當我們給予對方足夠的信心,足夠的理解和伴隨的時候,所謂的答案只不過是隨機而生的結果而已。所以説,信徒的善,不是為了拿來鄙視,批評這個世界的;信徒的善,應該如同光和鹽一樣,給黑暗的角落一條坦途,給乏味的食物一點調味而已。畢竟來說,鹽只有放得恰到好處,食物本身的香味才會完全爆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