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翰誕辰
洗者若翰,這位“曠野中的呼聲”曾經被耶穌稱為“最大”的先知。他的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為耶穌而致命,更是因為他用自己整個的生命來為基督鋪平道路,成功地完成了他作為先知和耶穌前驅的身份。
所謂的“前驅”,其實就是“拋磚引玉”中的那塊磚石,亦或者造就千里駒的那位“伯樂”先生。在人們找到寶玉的剎那,或者發現千里良駒的時刻,誰還會在意那塊引玉的石頭?!或者惦記著那位發掘良馬的“伯樂”呢?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這樣,記載下來的只有偉人,而偉人背後的“偉人”多數都已經被人淡忘殆盡。有些偉人固然說自己是“站在偉人肩上”的人,可是,現實中,人們個個都爭著踏在彼此的肩膀之上,而不甘成為他人的墊腳之石。
記得我們很久只看分享過一個關於富翁的故事:説是一個富翁不慎落水。河水太深,太急。眼看他就要被沖到不遠的瀑布低下。恰好這個時候有個年輕人划船經過。於是,富翁大呼救命。那個青年趕緊划船過來。可是,富翁覺得他划得太慢,於是説:“你快過來,我給你一千元”。但是,過了幾分鐘,那只船似乎還是離他很遠,而且速度并沒有快起來。因此,富翁將價錢加倍:“二千元”。船似乎更加慢了。眼看自己快要被衝下去了,富翁急呼:“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萬!”奇怪的是,那個青年似乎并沒有他提高價錢而加快速度。不一刻,那個富翁就被衝入懸崖。而那個青年也開始抱頭痛哭。
見到的人們以為他在哭那個富翁。可是,青年自己明白,自己在哭自己的那“一百萬”。原來那個青年發現自己每一次慢下來的時候,那個富翁給的價錢就會翻倍。所以,他就故意划得很慢,以便得到更多的迴報。等他聽到“一百萬”,急著要救那個人的時候,為時已晚。那個“一百萬”就這樣隨著那個富人被水沖走了。但是,青年最后還是埋怨那個富人説:“當我開始全心準備救他的時候,一腔仁義的時候,他為什麼説要給我錢呢!”
是富翁錯了?還是那個年輕人錯了? 也許兩個人都錯了。富翁之所以錯了,就是因為他只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而忘記了,原來有錢也可以引鬼上身。一個年輕人的好意,被他那種生意場的“精明”染成了卑鄙的貪慾。那個青年人的錯更加清楚:見利忘義。而最終呢,所有見利忘義之徒多數都會最終“人財兩空”,憤憤而終。
人性中的這種弱點或者陰暗,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其例。透過此,其實讓我們更加明白若翰的偉大之所在。
舊約中,在若翰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先知論及默西亞,基督的到來。有些甚至為這種預言和信念而捨生致命。不過,除了若翰,沒有任何一個先知和這位“默西亞”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若翰自初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要為這位基督而放棄自己的所有。他人可以因為宣講默西亞而獲得某種益處,或者地位,亦或人們的尊重;而若翰呢?他對於默西亞,耶穌的宣講和信仰,為他自己帶來的只有犧牲和迫害。當耶穌的名聲傳開,他的門徒也要離開自己而轉投在耶穌門下的時候,若翰說到:“他應該壯大,而我應該隱退”。當人們都奔走到曠野當中,听若翰講道,奉他為“將要來的那位”的時候,若翰清楚地説:“我不是那位...我連給他繫鞋帶也不配”。如此胸懷,真的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
其實,基督徒也好,非基督徒也好。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某種“義”存在。只不過這個“義”究竟值多少錢呢?換句話説,“你的良心值多少錢?”那就是一個深刻的人生和信仰問題了。單單是擁有這種神聖的“義”,或者“良心”,並不能成就一個聖人或者偉人。也不能造就一個基督徒,因為這是人人都有的東西。可是,如果一個人可以為了心中的信仰,心中的“義”而犧牲某種利益的時候,那個人的行為就是一種聖善和德行。如果在生命和義中,取義而捨生的話,那個人就是聖人。若翰的選擇,其實就是在基督和他的“自我”之間的抉擇。而他每一次成就耶穌的決定,也就是成就了他自己的永恆生命,他自己來到世界的使命。
在傳統的靈修中,“成聖成賢”似乎成為每一個基督徒想當然的目標。因此,“靈修”也逐漸地演變成了一門學問。但是,當人們稱呼自己為“基督第二”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其實這個所謂的“成為基督”的目標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人,一個充滿了變故和弱點的人,是無法完全成為基督的。過去有些教會的神職人員喜歡在人前表現一種完美的聖德,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聖”,似乎自己所講的都是自己所做的,他人做不到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一切一切都是以自己為標準和模範。其實,直到有一天,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
這種號召人“成為基督”的靈修,用意固然不錯。錯就錯在過於美化了人性的真實。也許,作為一個受造的人而言,最高的境界不應該,也不可能是讓自己成為神,而是讓自己成為天主降福世界的工具,成為天主恩寵的一個渠道。這,就是先知和司祭的職務所在。這也是若翰使命的寫照。若翰一方面在德行和信仰上追求完美,當時,另一方面,他也特別強調自己和基督之間的距離和區別。天主固然和人類成為朋友和兄弟,但是,天人之間的區別並不因此而抹去。我們基督徒在傳播福音,分享基督救世使命的時候,并不是將自己作為基督的完美代表出現在人前。所以,若翰自稱為“曠野中的呼聲”,人們聽到了呼聲,但是,看到的卻是基督。基督徒並非“聖言”的講話人,基督徒也只是這個“聲音”而已。如果我們的聲音里充滿了犧牲和愛的力量,將人們吸引到基督聖言當中的話,那即是我們基督徒身份最為完美的實現!
所謂的“前驅”,其實就是“拋磚引玉”中的那塊磚石,亦或者造就千里駒的那位“伯樂”先生。在人們找到寶玉的剎那,或者發現千里良駒的時刻,誰還會在意那塊引玉的石頭?!或者惦記著那位發掘良馬的“伯樂”呢?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這樣,記載下來的只有偉人,而偉人背後的“偉人”多數都已經被人淡忘殆盡。有些偉人固然說自己是“站在偉人肩上”的人,可是,現實中,人們個個都爭著踏在彼此的肩膀之上,而不甘成為他人的墊腳之石。
記得我們很久只看分享過一個關於富翁的故事:説是一個富翁不慎落水。河水太深,太急。眼看他就要被沖到不遠的瀑布低下。恰好這個時候有個年輕人划船經過。於是,富翁大呼救命。那個青年趕緊划船過來。可是,富翁覺得他划得太慢,於是説:“你快過來,我給你一千元”。但是,過了幾分鐘,那只船似乎還是離他很遠,而且速度并沒有快起來。因此,富翁將價錢加倍:“二千元”。船似乎更加慢了。眼看自己快要被衝下去了,富翁急呼:“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萬!”奇怪的是,那個青年似乎并沒有他提高價錢而加快速度。不一刻,那個富翁就被衝入懸崖。而那個青年也開始抱頭痛哭。
見到的人們以為他在哭那個富翁。可是,青年自己明白,自己在哭自己的那“一百萬”。原來那個青年發現自己每一次慢下來的時候,那個富翁給的價錢就會翻倍。所以,他就故意划得很慢,以便得到更多的迴報。等他聽到“一百萬”,急著要救那個人的時候,為時已晚。那個“一百萬”就這樣隨著那個富人被水沖走了。但是,青年最后還是埋怨那個富人説:“當我開始全心準備救他的時候,一腔仁義的時候,他為什麼説要給我錢呢!”
是富翁錯了?還是那個年輕人錯了? 也許兩個人都錯了。富翁之所以錯了,就是因為他只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而忘記了,原來有錢也可以引鬼上身。一個年輕人的好意,被他那種生意場的“精明”染成了卑鄙的貪慾。那個青年人的錯更加清楚:見利忘義。而最終呢,所有見利忘義之徒多數都會最終“人財兩空”,憤憤而終。
人性中的這種弱點或者陰暗,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其例。透過此,其實讓我們更加明白若翰的偉大之所在。
舊約中,在若翰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先知論及默西亞,基督的到來。有些甚至為這種預言和信念而捨生致命。不過,除了若翰,沒有任何一個先知和這位“默西亞”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若翰自初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要為這位基督而放棄自己的所有。他人可以因為宣講默西亞而獲得某種益處,或者地位,亦或人們的尊重;而若翰呢?他對於默西亞,耶穌的宣講和信仰,為他自己帶來的只有犧牲和迫害。當耶穌的名聲傳開,他的門徒也要離開自己而轉投在耶穌門下的時候,若翰說到:“他應該壯大,而我應該隱退”。當人們都奔走到曠野當中,听若翰講道,奉他為“將要來的那位”的時候,若翰清楚地説:“我不是那位...我連給他繫鞋帶也不配”。如此胸懷,真的不是一個凡夫俗子可以做到的。
其實,基督徒也好,非基督徒也好。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某種“義”存在。只不過這個“義”究竟值多少錢呢?換句話説,“你的良心值多少錢?”那就是一個深刻的人生和信仰問題了。單單是擁有這種神聖的“義”,或者“良心”,並不能成就一個聖人或者偉人。也不能造就一個基督徒,因為這是人人都有的東西。可是,如果一個人可以為了心中的信仰,心中的“義”而犧牲某種利益的時候,那個人的行為就是一種聖善和德行。如果在生命和義中,取義而捨生的話,那個人就是聖人。若翰的選擇,其實就是在基督和他的“自我”之間的抉擇。而他每一次成就耶穌的決定,也就是成就了他自己的永恆生命,他自己來到世界的使命。
在傳統的靈修中,“成聖成賢”似乎成為每一個基督徒想當然的目標。因此,“靈修”也逐漸地演變成了一門學問。但是,當人們稱呼自己為“基督第二”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其實這個所謂的“成為基督”的目標是不太切合實際的。人,一個充滿了變故和弱點的人,是無法完全成為基督的。過去有些教會的神職人員喜歡在人前表現一種完美的聖德,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聖”,似乎自己所講的都是自己所做的,他人做不到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一切一切都是以自己為標準和模範。其實,直到有一天,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在自欺欺人。
這種號召人“成為基督”的靈修,用意固然不錯。錯就錯在過於美化了人性的真實。也許,作為一個受造的人而言,最高的境界不應該,也不可能是讓自己成為神,而是讓自己成為天主降福世界的工具,成為天主恩寵的一個渠道。這,就是先知和司祭的職務所在。這也是若翰使命的寫照。若翰一方面在德行和信仰上追求完美,當時,另一方面,他也特別強調自己和基督之間的距離和區別。天主固然和人類成為朋友和兄弟,但是,天人之間的區別並不因此而抹去。我們基督徒在傳播福音,分享基督救世使命的時候,并不是將自己作為基督的完美代表出現在人前。所以,若翰自稱為“曠野中的呼聲”,人們聽到了呼聲,但是,看到的卻是基督。基督徒並非“聖言”的講話人,基督徒也只是這個“聲音”而已。如果我們的聲音里充滿了犧牲和愛的力量,將人們吸引到基督聖言當中的話,那即是我們基督徒身份最為完美的實現!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