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聖體聖血節
這個月的17日是父親節。想必唐人街的中餐館里一定是人滿為患,熙熙攘攘。子女們都希望在這一天可以對自己的父親表示一點孝心,同時,在這個繁忙的
社會中,也不失是一個家庭團聚的好機會。當然了,表達孝心的方式不僅僅只是“喝茶”而已,買條皮帶,送套衣服,亦或買一塊手錶,這些都可以讓一位父親在
“父親節”的那天笑口常開。
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了呢,人們還有“清明節”來表達這份孝心。“上墳掃墓”,這是對於亡者表達尊重和懷念的最為普遍的做法。作為教友的呢,也更可以在那一天為故去的父母奉獻彌撒和祈禱。但是,我的一個朋友祭奠清明的方式卻讓我耳目一新。
在 每一年清明的這天,他和別人不同,不是去墓地獻花,燒香,而是去探望他那年近古稀的外婆。自他母親去世一直到今天,風雨無阻,在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在外 婆家。有的朋友不太明白,所以就詢問他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原來,他的母親在家裡是長女。外婆又是寡婦。所以,他母親自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操持家務,炤 顧整個家庭了。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可能因為操勞過度而患了癌症,才五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之前最后的擔心,就是他那年邁多病的外婆。所以,我的那 位朋友覺得,在每一年的清明節讓自己的母親開心的不是放在墳前的那些花朵,而是外婆的笑容。雖然平日也有機會看望外婆,但是,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要探望 外婆的。因為他覺得這才是自己對母親最大的孝心:完成她的心願!
分享到這裏,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本主日的福音:最后晚餐。在最后晚餐中,耶 穌建立了聖體聖事。而關於這個聖體聖事,天主教和許多基督教派有著很大的分歧。我們教會相信,當耶穌説:“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我的血”的時候,麵 餅和葡萄酒就真正地成為了他的體和血。至於麵餅和酒如何成為他的體血,我們在領受的時候,如何与他的聖體聖血結合,那就是很難參透的奧跡了。不過,教會因 為耶穌的話,而堅信不疑。可是,許多基督教派則強調説,這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而已。我們領受的仍舊是麵餅和葡萄酒,并不是基督的身體,所以,他們不 承認聖體聖事的真實性,也沒有感恩祭。他們稱之為“聚餐”。
在教會的神學和哲學的論辯中,聖體聖事也是一個難解的話題。 比如,我們在領受基督體血的時候,究竟是像吃東西一樣,消化吸收基督的生命呢?亦或是基督的生命從而代替我們的生命,操控着我們呢?因為如果領聖體代表基 督從此覆蓋我們的生命的話,為什麼人們在領了聖體之後,仍舊可以犯罪呢?如果説領聖體就如同補充營養一樣,主要還是靠人本身的話,那麽,聖體的功效是不是 算是相對性的呢?如果只是一種“補充”的話,那麽,不就成為基督教所説的那種“象徵性”了嗎?
其實,對於聖體聖事的許多爭論往往是主次顛 倒,輕重不分。設想一下,耶穌在最后晚餐的時候說出這番話,他的聽眾是那些身邊最為親近的好朋友,而這些人的文化水品都很平常。我想,耶穌沒有必要在最后 晚餐的時候,再給宗徒們上一堂玄妙絕倫的神學課程吧。所謂的“臨別贈言”,最后晚餐乃是耶穌最后的囑托和意願。
作為師傅和朋友,耶穌明白門 徒們將來要走的路是如何的艱難:“你們要如同沒有牧人的羊”。所以,耶穌就以飲食的方式,將自己交付給了自己的門徒:“這就是我的身體”。可是,最重要的 一句話,就是路加所記載下來的:“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路22:19)。換句話説,在耶穌離開門徒之後,當他們感到迷茫和無依無靠的時候,他們可以 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自己的師傅。不是獻花,不是守齋沐浴,不是搞什麽慶典,而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什麽樣的方式呢?就是重複耶穌的犧牲和祭獻,如同耶 穌一樣,也向身邊的人說出:“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我的血”。把自己當作事物奉獻給朋友,這個道理,就算那些身為漁夫的門徒也可以明瞭。這,就意味着犧 牲和風險。
這就如同那位朋友清明祭奠母親的方式一樣,不是到墓地,而是到外婆家,因為完成母親的遺願才是對她最大的尊重和孝愛。耶穌的心願 也是如此。他不只是希望信教的人只知道去教堂念上幾篇經文而已。這決非他的心願。“你們應該彼此相愛”,彼此成為對方生活的餅和酒,成為對方生存的支柱, 這,才是耶穌最大的心願。所以,耶稣一直劝诫人们:如果你在献祭之前,想起来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情,应该首先放下祭物,与他和好,然后再来奉献(玛5)。 聖保祿則更加強調這種嚴重性:“如果你們不相稱地吃喝耶穌的身體,那麽,就是定自己的罪案”(格前11:27)。
聖體的實效性,固然不容質 疑。這也是我們當信的道理。不過,這種真實,就如同耶穌的真實一樣。耶穌作為天主子,最為基督,他的能力和生命是絕對的,無限的。可是,即便如此,他的身 邊仍舊有一些得不到他救恩的人。因為這些人雖然跟隨他,卻沒有做他所做的,愛他所愛的,行他所行的。聖體聖血的效果再真實,也沒有辦法操控人的內心。一個 人的心,只有自己做主。如果一個基督徒的心,不可以向耶穌那樣,為了他人而成為他人的“飲食”的話,那麽,就算他日日領身體,夜夜喝聖血,恐怕只不過是定 多幾項自己的罪案而已。因為聖體聖事不在於吃喝,而在於犧牲和奉獻。
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了呢,人們還有“清明節”來表達這份孝心。“上墳掃墓”,這是對於亡者表達尊重和懷念的最為普遍的做法。作為教友的呢,也更可以在那一天為故去的父母奉獻彌撒和祈禱。但是,我的一個朋友祭奠清明的方式卻讓我耳目一新。
在 每一年清明的這天,他和別人不同,不是去墓地獻花,燒香,而是去探望他那年近古稀的外婆。自他母親去世一直到今天,風雨無阻,在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在外 婆家。有的朋友不太明白,所以就詢問他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原來,他的母親在家裡是長女。外婆又是寡婦。所以,他母親自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操持家務,炤 顧整個家庭了。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可能因為操勞過度而患了癌症,才五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之前最后的擔心,就是他那年邁多病的外婆。所以,我的那 位朋友覺得,在每一年的清明節讓自己的母親開心的不是放在墳前的那些花朵,而是外婆的笑容。雖然平日也有機會看望外婆,但是,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要探望 外婆的。因為他覺得這才是自己對母親最大的孝心:完成她的心願!
分享到這裏,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本主日的福音:最后晚餐。在最后晚餐中,耶 穌建立了聖體聖事。而關於這個聖體聖事,天主教和許多基督教派有著很大的分歧。我們教會相信,當耶穌説:“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我的血”的時候,麵 餅和葡萄酒就真正地成為了他的體和血。至於麵餅和酒如何成為他的體血,我們在領受的時候,如何与他的聖體聖血結合,那就是很難參透的奧跡了。不過,教會因 為耶穌的話,而堅信不疑。可是,許多基督教派則強調説,這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而已。我們領受的仍舊是麵餅和葡萄酒,并不是基督的身體,所以,他們不 承認聖體聖事的真實性,也沒有感恩祭。他們稱之為“聚餐”。
在教會的神學和哲學的論辯中,聖體聖事也是一個難解的話題。 比如,我們在領受基督體血的時候,究竟是像吃東西一樣,消化吸收基督的生命呢?亦或是基督的生命從而代替我們的生命,操控着我們呢?因為如果領聖體代表基 督從此覆蓋我們的生命的話,為什麼人們在領了聖體之後,仍舊可以犯罪呢?如果説領聖體就如同補充營養一樣,主要還是靠人本身的話,那麽,聖體的功效是不是 算是相對性的呢?如果只是一種“補充”的話,那麽,不就成為基督教所説的那種“象徵性”了嗎?
其實,對於聖體聖事的許多爭論往往是主次顛 倒,輕重不分。設想一下,耶穌在最后晚餐的時候說出這番話,他的聽眾是那些身邊最為親近的好朋友,而這些人的文化水品都很平常。我想,耶穌沒有必要在最后 晚餐的時候,再給宗徒們上一堂玄妙絕倫的神學課程吧。所謂的“臨別贈言”,最后晚餐乃是耶穌最后的囑托和意願。
作為師傅和朋友,耶穌明白門 徒們將來要走的路是如何的艱難:“你們要如同沒有牧人的羊”。所以,耶穌就以飲食的方式,將自己交付給了自己的門徒:“這就是我的身體”。可是,最重要的 一句話,就是路加所記載下來的:“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路22:19)。換句話説,在耶穌離開門徒之後,當他們感到迷茫和無依無靠的時候,他們可以 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自己的師傅。不是獻花,不是守齋沐浴,不是搞什麽慶典,而是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他。什麽樣的方式呢?就是重複耶穌的犧牲和祭獻,如同耶 穌一樣,也向身邊的人說出:“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我的血”。把自己當作事物奉獻給朋友,這個道理,就算那些身為漁夫的門徒也可以明瞭。這,就意味着犧 牲和風險。
這就如同那位朋友清明祭奠母親的方式一樣,不是到墓地,而是到外婆家,因為完成母親的遺願才是對她最大的尊重和孝愛。耶穌的心願 也是如此。他不只是希望信教的人只知道去教堂念上幾篇經文而已。這決非他的心願。“你們應該彼此相愛”,彼此成為對方生活的餅和酒,成為對方生存的支柱, 這,才是耶穌最大的心願。所以,耶稣一直劝诫人们:如果你在献祭之前,想起来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情,应该首先放下祭物,与他和好,然后再来奉献(玛5)。 聖保祿則更加強調這種嚴重性:“如果你們不相稱地吃喝耶穌的身體,那麽,就是定自己的罪案”(格前11:27)。
聖體的實效性,固然不容質 疑。這也是我們當信的道理。不過,這種真實,就如同耶穌的真實一樣。耶穌作為天主子,最為基督,他的能力和生命是絕對的,無限的。可是,即便如此,他的身 邊仍舊有一些得不到他救恩的人。因為這些人雖然跟隨他,卻沒有做他所做的,愛他所愛的,行他所行的。聖體聖血的效果再真實,也沒有辦法操控人的內心。一個 人的心,只有自己做主。如果一個基督徒的心,不可以向耶穌那樣,為了他人而成為他人的“飲食”的話,那麽,就算他日日領身體,夜夜喝聖血,恐怕只不過是定 多幾項自己的罪案而已。因為聖體聖事不在於吃喝,而在於犧牲和奉獻。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