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比喻


世界上的許多宗教都有天國的概念。有的宗教將其視為一種極樂世界,一種淨土;有的當其為一種生命的永生境界;有的則比喻為思想上的一種絕對幸福的狀態。權且不論各宗教對於天國的定義和理解有所不同,在對於天國的定位上,天主教与其他的宗教有著一種最為根本的分別。“天國”在耶穌的啓示中,並非處於最高和最重要的地位。基督徒追隨耶穌也不是將“天國”作為信仰的最終目的。因為信仰的最終目的,乃是天主聖三,乃是完全分享永恆天主的生命。
天國雖然不是信仰的終極目的,然而,天國的實現,特別是在人類世界的實現,卻是基督畢生所宣傳的道理。“天國來臨了,你們悔改吧!”人固然不是為了“升天”而去相信天國,不過,對於天主真正的信仰卻一定是要“承行天父的旨意”。天父的旨意,其實,就是天國的代名詞。
作為生命的一種完美境界,“天國”的概念是超乎人類的理解和想像的。然而,耶穌終究要和人們談論天國的到來,談論人們如何去走向永生的道路。所以,聖經中有許多比喻和故事幫助當時的人們以及後來的聽眾去一點一滴地理解天國的奧秘。
本主日聖經當中的三個比喻,其實,當中的信息量很大,也很丰富。在第一個比喻中,耶穌將天國比喻為生命當中一種“幸福的秘密”。設想一個人偶然之間在一塊田地里發現了財寶,然後,他欣喜若狂地變賣了他所有的一切,高高興興地買下了那塊地。這種無意之間發現了曠世奇寶的感覺,在耶穌的眼裏,就應該是我們追求天國時的態度。
人信主。有的時候是一種機緣巧合。也許是朋友的聚會中,也許是公司同事的一句話,也許是一篇新聞的感觸,也許是不幸當中的覺醒……天主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讓人們聆聽到他的召喚,進而跟隨他。
然而,追求信仰的過程中,有許多實質性的東西,是我們很難和他人解釋的。這種感覺就如同那塊“埋藏”在地下的財寶一樣。我們內心通過接觸聖事和基督,進而感受到這種深藏其中的奧妙。可是,在他人的眼中,他們看到的也許只是一塊空曠的土地而已。
發現寶藏,并不等於擁有了寶藏。許多人一輩子進教堂,可是,他始終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是一個過客。所以,無論他如何感歎,如何認同,其中的財富並非是他的。所以,人們如果真得“相信自己”是發現了寶藏的話,那麽,他一定會用盡全力,“變賣所有的一切”去買下那塊地,換得那個財寶。這也許就如同人們在炒股票時候認定了一個不為人看到的“潛力股”一樣。他人覺得你是在買廢紙,而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換來的則是一個無價之寶。
一個人只進堂,不念經;只信教,不行善;只信主,不愛人。這樣的人起始從根本就沒有認同信仰這個財寶,更沒有認同信仰的價值。所謂那些“信仰不定”,隨風倒的人,並不是“信得不真”,而是根本沒有信仰。
一個人可以窮一生所有,也許是一生的努力,來爭取這個財寶,他應該是欣喜若狂的,應該是“高興地”買下那塊地的。去市場上購物,如果買到了物美價廉的東西,人人都會開心的;如果是中了大獎,更加會開心得手舞足蹈。用一生的修行,換來永恆的生命;用幾十個春秋的自律,賺來天主無窮的智慧和恩寵,這樣的“買賣”理應該讓人高興。然而,許多所謂信教的人卻信得那麽憂苦,信得那麽沉重。“活著的時候約束自己,做好人,做好事,可是,萬一死後沒有天國,這不是虧了嗎!”這樣的思想充斥着一個人的頭腦,如何又會讓人開心起來呢!
偶爾的機緣,可以讓人接觸天國。那些真心追求的人,自然更加能夠得到天國了。所以,耶穌在第二個比喻中説:“天國好像一個尋求完美珍珠的商人”。這個人畢生都在尋找一種完美,一種絕對的東西,然而,許多時候,這種“完美”不是那麽輕而易舉被找到的。
聖奧斯定在皈依天主之前,他也在不斷地尋找這種真實的完美,然而,他花了三十多年去分辨;保祿也曾用自己的熱情去追求這種“完美的珍珠”,而他卻無意中迫害了耶穌的教會。天國在人生的地位,也許就如同填補內心空洞的那個東西一樣。在得不到的時候,人們會不停地追尋,不停地掙扎,不停地用新的事物來代替舊的。
一個人如果畢生在追求真理,他一定就會得到真理。因此,“那些畢生按照良心生活雖非己過而沒有認識基督的人,仍舊可以分享天主的救恩”,教理上的這句話,就是在強調這個道理。
天國在這裏是一種價值,然而,人們需要欣賞和追求這種價值。
等人認識了基督,進入了教會,是否等同於得到天國呢?還差一步。人們無論因為偶然,還是因為追求而認識基督,加入教會,可是,這並不等於人們可以為自己的信仰畫上句號。天國如同一個“网”。撒網的時候,漁人希望网到魚,可是,網裡經常會有礦泉水瓶子,海草,水壺,還有各種各樣的垃圾。於是,漁人收網之後,需要在岸邊甄選一下。活蹦亂跳的魚兒,自然帶回去;其他亂七八糟的垃圾,當然只有丟在那裏了。
教會本身也是一個小的社會。人的社會,自然魚目混珠,魚龍混雜。有的人在這個“网”里待了很久,和其他的“魚”處了很長的時間,然而,垃圾終歸是垃圾。漁人收網的時候,不會因為那塊廢銅爛鐵和其他的魚在一起而也把他們當作魚來對待的。
所以,天國的本質,不僅僅在進入“网”,更加在於讓自己發生“質變”:由一個沒有價值的,升華為一種價值。換句話說,在信教之處,人們都在追求一種價值;在最后,人們要成為自己畢生所追求的那個“價值”。這樣才是天國的本質性轉變。
耶穌在生活中特別討厭那些經師們,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畢生都在“追求”一種絕對的價值,而到死,也沒有能夠把自己轉化為那個價值,甚或從來沒有想過。
信教當初,我們也許第一次接觸“十誡”。我們覺得“十誡”是生活操行的一種標準。然而,多年下來,這些誡命除了幫助我們在告誡時方便反省之外,我們的內心好像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稱為他人眼中的“十誡”。還有,“天主是愛”,天主的教會乃是愛的教會。這個道理,所有信教的人都明白,也都相信。然而,這條“愛的誡命”除了被我們供在心靈的角落之外,還有什麽用途呢?生活中,我還是我。“愛”還是“愛”。我和“愛”似乎永遠形同陌路。聖人們相信“愛的誡命”,和我們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多年之後,他們自身變成了“愛”的化身;看到他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就明白了愛的含義;而許多所謂的“老教友”,他們的一言一行卻讓我們否認愛的存在。

所以説,天國的奧秘不僅僅在於人們對於她的認識和發掘,也在於認識之後的態度和行動。只看不動,并不能讓人進入天國。對於天國隱藏的價值,我們是否會認同和踐行,這就決定了我們自身的價值。与成功者作朋友,并不等於我們的成功;与教宗拍張合影,也不會讓你成為第二個教宗。價值,總是和人本身相提並論。口頭的價值只是理論,只有實踐出來的,才真正是我們自身的價值。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