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揹起我的軛,跟我學吧!


耶穌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他是在納匝肋一個小村莊長大的。所以,耶穌的比喻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和農民的生活有關的,比如,撒種的比喻,葡萄園園丁的比喻,還有今天“耕種”的比喻等等。
耶穌這種特別的生活環境,使得他的講道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就算是目不識丁的村婦也可以明白他所要傳達的寓意。相反,今天解釋聖經的所謂的“聖經學家”,“神學家”等等反而咬文嚼字,故弄玄虛,讓聖經變為一種常人讀不懂的“天書”。其實說白了,他們如此夸張只不過是把聖經當作了他們謀生的工具,而非是一種生活的生命之糧。
不過,說到“軛”,“擔子”這些東西,今天許多人的理解應該僅僅是限於書面的層面。不是每一個人都親身見過過去人們“牛耕”的場面。
記得曾經有一個小修士在讀到這段福音的時候不太明白耶穌所說的“我的軛”是什麽意思。所以,他就去問自己的神師。小修士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什麽是軛?”另一個是:“耶穌也有軛嗎?”
老神父知道這位小修士是城市來的,不明白什麽是“軛”也是情理當中的事。可是,如何給他解釋“耶穌的軛”呢?如果説“軛”代表常人的煩惱和生活負擔的話,那麽,不就是説耶穌也有自己的煩惱和負擔了麽?想了想,這位神師還是決定領他去野外親自看看。
出了修院不遠,他們就看到在一片田地里,有個人在趕着兩頭健壯的驢子在耕田。老神父指著兩頭驢子肩上所套的東西説:“看,這就是所謂的‘軛’”。小修士看著套在兩頭驢背上那塊厚厚的木枷不禁嚇了一跳,“原來‘軛’這麽重啊!套上去看來很重的”。
“當然了”老神父回答説:“用什麽様的軛,也就代表後面拉的(擔子)有多種。耕地當然要用最重的了”。
看看這麽重的軛,再看看那個農人不停揮鞭驅趕的樣子,小修士似乎體會到一點“軛”的重量。不是嗎?生活中許多人的軛也是很重的;生活中許多人也是被他人“驅趕”着走的。茫茫人海,有幾個人完全過得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取悅他人,或者畏懼他人而有的生活呢?
他們繼續往前走。走到另外一塊田地的時候,小修士卻看到一個農夫和一匹小馬駒在共同拉犁。在後面跟著的似乎是那個農夫的兒子。和前面那個場景不同的是:他們這裏聽不到鞭子的響聲,也聽不到農夫驅趕牲畜時候的咒罵聲。那個農夫一路拉,一路和他的兒子一路聊天,在他們的後面則是他的太太,不緊不慢地跟著撒種。
看到這裏,小修士不解地問:“為什麼人要和馬一起拉套呢?”老神父仔細看了看那個人説:“奧,是他啊!他剛剛買了一匹小馬駒。他的為人很溫和。所以,他不忍心讓小馬駒獨自去拉犁。這不就和他一起了”。“可是,我看到那匹小馬拉得很是用力啊!好像根本不需要那個人一樣。而且,我感覺他們的速度比剛才那個人更快”。
老神父聽到此,不禁問道:“那你覺得為什麼呢?”“我覺得馬是通人性的。小馬雖然不懂得拉套,可是,看到主人和自己併肩一起,自然拉得也很出力。而剛才那個人的兩頭驢子,因為都想偷懶,都不想出力,所以,弄得對方都很辛苦,同時還吃了主人許多鞭子”小修士似乎有所領悟了。
老神父聽到此,開心地説:“那你覺得這兩種‘軛’當中,哪一個更像耶穌的‘軛’呢?”“當然是後面這個了”小修士也開心地回答。
的確,耶穌親口説了:“我的軛”。可是,耶穌的軛不是我們俗人的苦惱,不是因為是是非非,油鹽柴米,爾虞我詐的苦惱。他的“軛”是特殊的。因為他的軛是“柔和”的。當那個農夫因為心疼自己的小馬駒,幫它拉套的時候,他當時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小馬駒是否很吃力,自己背後的兒子在説什麽,還有後面的太太是否累了。所以,他沒有覺得自己肩上的“軛”有多麽的難以負荷。況且,每每走出一步,他都看到了來年的丰收。丰收之後,可以供自己的兒子上學,可以為太太買件漂亮的衣服。如此的希望;如此的心情,使得他的“軛”柔和無比,無比輕鬆。
在今天這個繁忙的社會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精疲力竭”(burnout)一詞。凡是做工的,上到老闆,下到職員,人人都在説:工作的壓力如何如何的大,生活如何如何的辛苦,自己如何如何的疲憊等等。其中個別也許是真得因為工作的超負荷。然而,為大多數人而言,最讓人辛苦的不是單純的工作量,而是他們內心的無望甚或自私。許多人的確很忙。可是,忙到最后,忘記了為誰而忙,不知道“希望”是何物;許多人的確很累,可是,想到自己的累是不得以的“累”,怎麽能不孤獨空虛。如果你的勞碌換來的是你對於幸福的希望;如果你的辛苦帶來的是家人的理解和幸福,那麽,又有誰還會如此脆弱地變得疲憊不堪,不勝負荷呢?
懷有希望,可以讓一個人肩負起自己的“軛”,無論它有多重;抱著善良,可以讓人忘卻“軛”的重量,無論它是多麽辛苦。所以,耶穌説:“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就是這種“良善”的心態最終成為承受壓力,排除困難的最后支柱。
“善良”之餘,耶穌還囑咐我們應該以一種“心謙”的態度來擔起自己的軛。“心謙”在這種情形當中,不僅僅是指謙卑謙虛,更加是指的一種安心知命的心態。當我們肩負自己的責任和重擔的時候,許多人在極度睏乏的時候都會不知不覺地抱怨:“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的父母這麽窮?為什麼我的丈夫這麽沒出息?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更聰明一點?為什麼我不能更幸運一些?為什麼老天如此對我?”雖然説這種怨天尤人的反應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許多時候,恰恰就是這種無盡無理的抱怨反而家中了我們的負擔。
一個人只有明白了:沒有人欠我什麽!這樣一個道理之後,他肩頭的重擔才會徹底放下。所謂的“憤世嫉俗”,“懷才不遇”並不是一個人能力的佐證。有的人覺得自己對外在環境抱怨得越多,挑剔得越多,好像代表自己要求越高,追求越高一樣。“天下人都欠我一份”這樣的心境是許多紈絝子弟,不能自食其力的人的虛偽托詞。
耶穌固然也有自己的“擔子”,不過,他的擔子不是自己的,而是“承擔起我們的苦楚”。他被懸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沒有去詛咒那些迫害自己的人,更沒有讓天主懲罰人類的“恩將仇報”,而是為我們祈求説:“父啊!寬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得是什麽。”
這樣的境界就是耶穌所說的“良善心謙”。如此的心態的確可以讓我們肩負起任何的重擔。而且,在這樣的心態下,我們的確選擇了耶穌的“軛”,而不再是自私的“軛”。這樣的軛乃是“柔和的”;這樣的重擔乃是“輕鬆的”。
一個人的眼裏如果只看到自己的“軛”,這樣的軛是難以負荷的;耶穌的“軛”不是自己的,而是“為朋友而死”的軛。這樣的軛才是人們走向收穫,走向耶穌的可負之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