莠子的比喻

莠子的比喻
中國歷史中清朝的一位皇帝,雍正,曾經以他的“酷政”而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謾罵。如今,當人們重讀歷史的時候,卻對他有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他並非是一個暴君,而是為了整頓吏治,反對腐敗,從而失去“人君”的一個人。
其實,雍正的嚴厲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已經名聲在外了。有一次,清朝政府需要大量的銀兩賑災。而國庫空虛,拿不出什麽。所以,皇帝就派雍正去追繳欠款,也就是今天的貸款。
當時的那些貴族黃胄去國庫貸款,並非是因為自身的需要,而是為了享受玩了。借錢的人多了,反而形成了風氣。如果你不去“借錢”,沾點便宜的話,反而被人覺得另類。因此,小到幾十兩,大到幾百萬兩,幾乎所有的皇親國戚,政府官員,手上都有借錢的借據。
這項差事之所以沒人想接,就是因為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你做得好不好,最終都會得罪一大批人。但是,雍正那個時候年輕氣盛。根本不怕得罪人。所以,就讓他的手下由小數額的借貸開始追繳。結果,借這幾十兩的人卻是一個功勛老臣。曾經同康熙併肩作戰,出生入死的一位。
事情到這裏就比較棘手了。因為大家都在相互觀望:“別的人不還,幹嘛我要還呢?”,“比我借得多的,多的是,憑什麼要我先還!”可是,在雍正手下毫不留情的審問下,那位老臣覺得有失體面,結果自殺而死了。
如此,事情就鬧大了。最終還是回到了皇帝那裏。康熙看到局面已經失去控制。因此就宣布不再追繳。然而,對那些挪用公款,放高利貸,開妓院的公卿,殺的殺,充軍的充軍。當時的雍正也因此受到了他父親的批評。批評的原因不是因為他不夠認真,不夠嚴厲,而是“嚴不得當”,換句話説,對於那些借款百萬的卻沒有及時抓獲;反而,對於這些小錢借貸上困住了手腳。
讀這段歷史,讓我也聯想到耶穌“莠子”的比喻。耶穌在比喻中不讓他的家人在幼苗成長去清除那些莠子,就是因為恐怕會傷及好的麥子。莠子和麥子,在長的時候及其想像。只有在結果吐穗的時候,人們才能清除地區分莠子和麥子。因為莠子是不會吐穗的。
在這裏,我們不只是看到耶穌“務農”的經驗,更加看到他對於人性的透析。這個世界就像那塊田地。一塊被認為是“良田”的田地,不一定是一根雜草也沒有的田地,而是“收穫”最多的田地。可是,人們平時都喜歡盯住田地里的雜草不放,反而忽略了對於“好種子”的培育。
有句笑話説:“世界上最不開心的人是誰?”答案是:“不停找茬的那個。”有的人總是在他人的優點中找到可以挑剔的地方;而也有些人可以在他人的不足中看到可取之處。如果看到像“莠子”的就要拔除的話,田地里三分一的麥子可能會被糟蹋。況且,許多時候,人們喜歡冠以他人,特別是和自己不一致的人,“莠子”之名,進而除之。霸道的國家可以隨便捏造一個“恐怖主義”或者“生化武器”的口號,而出兵侵略一個弱國。一個霸道的人,也可以因為“性格”或者“品行”的問題,而毫不留情地攻擊一個弱小的人。
其實,有的人喜歡説別人為“莠子”,指責他人,除了上面的理由之外,也是因為他們可以藉著指責他人而為自己的過錯開脫。現任官喜歡指責上任的錯誤,這樣可以掩飾自己的無能;作父母的喜歡批評自己的孩子不夠孝順,這樣可以掩飾自己的“不稱職”;神父可以譴責教友不夠熱心,這樣就可以開拓自己“無所事事”;同樣,教友也可以批評神父的不稱職,這樣自己冷淡的理由找到了解釋。
設想一下,人與人的關係當中,我們都很喜歡將他人打成“莠子”從而來開脫自己這塊收穫貧瘠的田地。夫妻之間,在彼此責怪對方上面所花的精力遠遠要比“把事情做好”的精力來得多。
在耶穌的比喻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那個主人最在意的並非是那幾顆莠子,而是好的麥子。他之所以沒有立刻清除莠子,因為這樣難免會傷及麥子。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他有的時候像麥子,有的時候像莠子。可是,這個人最終究竟是一顆麥子,還是一個莠子,只有在收穫的時節才可辨別。所以,天主如果因為人的罪惡而即刻懲罰人的話,這個世界上的人恐怕無一幸存。因為就好像馬丁路德金所說的那樣:“在最壞的人(人性)中,有時也有好的部分;在最好的人(人性)中,偶爾也會有壞的部分”。既如此,我們既不需要盲目地將哪個人偶像化,完美化,更不需要把某一部分人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因為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區別分辨的過程。
在天主的救恩史中,這種分辨的過程同時也是凈化的過程。在舊約中,當天主準備懲罰索多瑪的時候,亞巴郎曾經向天主求情(創18),“如果城中還有十個義人”的話,天主也不會因為這十個義人而毀滅那個城市。然而,整個城市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到。
有的時候,人們經常會質疑天主的公義;質疑他為什麼不立刻懲罰那些壞人?也許,壞人的倖存恰恰是因為義人們轉禱的原因。如果天主即時地懲罰壞人的話,那麽,我們教會也不會有聖奧斯丁的存在了。更不要説聖保祿,聖伯多祿了。
所以,在這裏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天主眼中的“義人”是什麽意思。在所有這些聖人們的生平中,我們可以發現:天主眼中的義人並非是那些看起來像“莠子”甚或被當作雜草的人。天主所稱許的義人是那些能夠最終結出果實的人。有些人一輩子道貌岸然,潔身自愛,可是,沒有愛德的果實,最終也不過是一顆長得十分茁壯的莠子而已。儘管所有的人都以為他是顆麥子,但是,他不結果實的結局證明他只不過是個完美的騙局而已。
從個人方面而言,我們在作人,實踐信仰,修煉德行的時候,其實真得不應該去刻意注意那些生命當中看似乎莠子的種子:年輕時候的莽撞,缺少經驗的錯誤,偶爾失控的脾氣,難以釋懷的情結等等,這些負面的東西的確不應該是我們修德的重點。我們不要因為田地裏面的幾顆莠子而拔去了良好的種子。我們所看重的,的確是如何培養田地中良好的種子。只要好的種子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營養,就算有幾株雜草,仍不失為一塊良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