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癩病人


在學習教理的時候,曾經有人問:“一個基督徒行善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行善,這兩者之間有什麽區別嗎?因為許多外教人覺得‘宗教也不過是勸人行善的思想而已’”。當時有另外一位教友即刻回答:“當然不一樣了。我們教友行善,乃是因為信仰而行;然而,那個外教人,卻不知道為何而行善。所以,同樣的善行,其結果卻是天壤之別。我們的善行,因為出自信仰,所以,有著永生的價值;而那個教外人的,只不過是一時的衝動而已,沒有什麽永生的價值。另外,我們做好事的時候,清楚知道為誰而作?我們是為了天主。而他們卻不知道,乃是為了自己,或者名聲什麽的”。
這位教友的這篇慷慨陳詞一時間讓我頗感震驚。震驚的原因,倒不是關於他的論調如何如何,而是關於一個信仰的基本態度問題。
於是,我想到一個笑話來回問這位教友:“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木,哪一樣更重些呢?”“當然是鐵嘔!不是,是一樣地重”。大家聽後,哄堂一笑。其實,事實何不如此!無論是鐵還是木,大家都是一公斤,都是同樣的重量,又怎會分出輕重呢?所謂的輕重,許多時候來自人的主觀願望,來自於人的偏見和經驗。一斤鐵是永遠不會重過兩斤木的。
如此來看,如果大家都是行善,又何必定要區分出高低上下呢?基督徒行善是善,非基督徒行善也是善。善與善之間,根本沒有高下之分,只有真假之別。 如果大家都是發自內心的善行,在天主的眼中,必然也是同樣輕重的。
其實,有些時候,某些基督徒的善行反而倒沒有非教友來得更加自然,更加人性一些。記得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曾經說過一副對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其間意思,簡單明瞭:一個人的善行如果不是來自真心,而是“有心”,也就是類似沽名釣譽的虛偽善行的話,這樣的善,不能得到賞賜;相反,一個人的錯如果乃是時勢所限,情非得已的話,雖然是惡,也不會得到懲罰。
耶穌要求人去彼此相愛。并不是讓人事事都要打出信仰的大旗,永生的旗號,事事都要貼上一個“偉大”的理由才可以去行。許多時候,人只要按照內心的那點“惻隱之心”去行,去做就完全足夠了。在加拿大的大街上看到一個乞丐,你動了惻隱之心。看到他們冬天懂得瑟瑟發抖的身軀,一對悲楚絕望的眼神,一雙青紫汙濁的雙手此時此刻,為什麼還要去想“加拿大的福利很好,他們有政府養活”“我給他錢,他肯定會拿去喝酒”,“這些人好吃懶做,我這般基督徒的愛心不是給這些人的”這些無謂的想法呢!此時此刻,一個路人,如果你的內心感動了,就給他一點你可以做到的幫助。如果沒有,也只不過是擦肩而過的片刻,并不能算為什麽。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中類似的場合,扶一個盲人過馬路,給孕婦讓座,給乞丐五毛錢,撿到遺物歸還給人等等,在這些情形當中,人們只需要保持自己的良心,跟隨自己那份惻隱之心去行就足夠了。不需要再給自己的些微善行冠以“永生”的大名。善行應該是自然的,刻意的善行如同假扮的微笑一樣,讓人覺得特別不自然,特別的虛偽。
行善不分高低。這個思想在本主日的福音中也可以找到淵源。耶穌在撒瑪利亞和加利肋亞的路上,看到十個身患絕症的癩病人,隨即醫好了他們。在行醫的那一刻,耶穌并沒有去區分他們當中誰是撒瑪利亞人(也就是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誰是加利肋亞人,也就是自己的老鄉。一個人生病了,無論是基督徒也好,還是哪個黨派的人也罷,同樣都是病人。天主的恩寵如同太陽一樣,在升起的時候,“光照義人,也光照罪人”。
耶穌固然從來沒有區別人的高低貴賤。然而,人們自己往往借用各種奇怪的名號畫地為牢,劃分你我。歷史上,某個民族會妄稱自己乃是世界上最為高貴,最為純潔的種族。然而,許多時候,事實證明的卻恰恰相反。具體到個人層面也是如此,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天下獨尊的時候,他的跌落也就在眼前了。
在耶穌那個時代,一個癩病人恢複健康之後,需要徵得司祭的檢驗方可重新回到團體生活。所以,耶穌就直接派遣他們到司祭那裏去,用以檢驗他們的病症。可是,讓耶穌感到詫異的是,十個康復的病人中,竟然才只有一個知道感謝天主,迴頭謝過他。最重要的是,這個人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也許其他九個人見過了司祭,隨後就忘卻了那個派遣他們去見司祭的人。他們是不知道,還是不情願承認:其實不是司祭,而是耶穌醫好了他們呢?從上下文來看,似乎他們明白耶穌是誰,最少也是聽說過他的名聲。所以,他們在最初見到耶穌的時候就高呼:“師傅耶穌,可憐我們罷!”可見,他們其中那九個加利肋亞人,雖然得了治癒,還是不願意承認耶穌的真實身份。至少,他們不想去承認一個被當時的經師和司祭視為大敵的人為默西亞,為天主子。他們剛剛由於疾病的原因,被團體所驅逐,所隔離;如今,他們是不會因為所謂的“信仰”原因再次被驅逐,被隔離的。這就是他們的信仰真貌。
相比之下,那個撒瑪利亞,外邦人,對於耶穌的瞭解似乎應該只是最為基本的。但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還有良心的人而言,“受人點水之恩 ”也是應該報答的。他回到耶穌那裏,感且天主,跪謝耶穌,乃是出自一種自然而言的真情和人性。雖然,他沒有像經師那樣熟知耶穌的身份,但是,他的這種發自良心的感恩之心,其實,也就是信仰的另外一面。所以,耶穌最后説他:“你的信德救了你!”
耶穌這句話,不得不讓我們重新界定所謂“信德”的概念。如果一個外邦人也可以擁有被耶穌所嘉許的信德的話,那麽,所謂的“信德”就不再是某個民族,某種人,或者某個團體的專利品了。換句話説,信德不再只是基督徒才有的德行,而是人人皆可以達到的境界。如此來看,一個信徒施捨窮人,可以視為德行,具有信仰的價值;另外一個非教友憑著惻隱之心,愛人助人,照樣也可以是一種善德之舉。所以,耶穌稱自己為“真理”,凡是屬於真理的一切,自然都是導向天主的。

分享到此,我想許多身為父母的許多人都會有同感。大街上,你給一個要飯的一塊錢,可以換來無數聲“謝謝”和感激;回到家給自己的孩子一塊錢,許多時候聽到的卻是無數個“孤寒”,“小氣”。我想耶穌在看到唯一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感謝他的時候,應該也有如此同感罷!所以,有一天耶穌感歎説:“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