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我吧!”(路9:59)

昨天的新聞上提到,在多倫多的一個公共郵箱之上出現了一句反華的標語: "No more Chinese"。雖然,政府當局認為這是個別青年的惡作劇,但是,這種類似種族歧視的語句在今天這個時代再次出現,畢竟是一件讓人震驚的事實。
言及歧視,特別是種族歧視的問題,我們都會和黑人的境遇聯想在一起。黑人當初在美國的地位,也就是華人當初在加拿大的地位是一樣的。只不過,黑人爭取平等的過程似乎更加漫長,更加艱辛而已。
記得有件事,説一個美國南部的商人曾經必勝歧視黑人。他從來不合黑人同坐,同席,更不會搭同一趟車。就算在銀行付錢的時候,也只是將錢放在桌上,不會和黑人出納接觸。不久,戰爭爆發了。他受傷了。雙眼失明。在一家療養院中接受治療。眼睛瞎了。帶給他的不只是身體上的創傷,更加是心理上的。因為他很難接受從此暗無天日的生活。所以,醫院將他托付給一位很好的心理輔導,伴隨他走過了傷後的心靈低谷。從此,他和那位心理輔導也就建立起來一段很深的友誼。可是,突然有一天,那位醫生告訴他説:“我是一個黑人”。
他聽到了,慘然一笑,説:“你看一看我現在的樣子。黑和白,為我還有什麽意義么?在我的“眼”里,人只有好壞之分,而再無黑白之別”。
其實,如果一個歧視黑人的人,有一天被黑人救了;一個崇拜白人的人,有一天被白人騙了。我想,那個時候,所謂的“歧視”的問題,為他們而言,也就再無任何意義了。
作人,不應該盲目歧視;作為基督徒呢?那就更不應該了。可是,今天的福音中就有一個典型的歧視和偏見的真實事件:耶穌在走向耶路撒冷的路上,經過一個撒瑪利亞人的村莊。他派徒弟到村莊里,想要休息一下。村民因為看到他們是“面向耶路撒冷去的人”,所以就斷然拒絕了他們。這,就是撒瑪利亞人對於猶太人的偏見。
歷史上,撒瑪利亞人曾經是北國以色列的後裔,只不過後來和外族通婚,所以,在南國以色列,以至於今天猶太人的眼中,他們不可算是純種的猶太人。如此,彼此間的偏見和仇恨造成了宗教和文化上的分歧。大家同有以色列的血統,可是,每次見面都罵對方為“雜種”,為“偽君子”。
撒瑪利亞人對於他們的拒絕,門徒的反應極為強烈。其中兩位門徒竟然要求耶穌:“讓火從天降下,燒死他們”。我看到這句話,感到特別震驚。因為聖經上,天主以火屠城的例子只有一個,那就是索多瑪的個案。可是,那也是因為索多瑪道德淪陷,罪惡滔天所致。若望和雅各伯竟然要求耶穌如此懲罰這些撒瑪利亞人,未免也太過殘酷了吧。這,其實,就是他們對於撒瑪利亞人的歧視所致。
這種感覺,許多時候,我們也可以理解。前幾年在中國傳教的時候,我們時常會遇到類似的待遇。初到一個地方, 教友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地上的,還是地下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地上和地下教友之間的仇恨,更多於對於外人的仇恨。這種仇恨許多時候走到一種十分極端,十分個人的層面。頗有一種“非我族類,必死無疑”的氣燄。
地上又怎麼了?地下又如何?就算是仇人,耶穌也讓我們去寬恕,去諒解。難道,地上,地上之分是不可寬恕的深仇嗎?難道大家口口聲聲所宣認的基督竟然不是一個基督么?荒唐透頂!
所以説,許多時候,宗教不會讓一個人的境界驟然提升,而是揭示出一個人的境界如何。皈依教會的人,不代表是功德圓滿的人,而是願意追求真理的人。這些歧視和分歧的問題,不只現在存在,就算是在宗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羅馬書第二章中,宗徒訓斥那些輕視他人的猶太人説:“患難和困苦加於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2:9);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宣講不可偷盜,自己卻去偷”,因為“天主的名在異民中因你們而受了褻瀆”(2:17-24)。
宗徒之所以譴責那些猶太人,就是因為雖然他們信仰了基督,仍舊不能擺脫俗世的庸俗觀念,那些等級,血統的觀念,還在影響着他們。他們輕視那些皈依的希臘人和外邦人,就是因為他們自持選民的身份。可是,宗徒想要強調的是:如果你們作惡,天主的懲罰不會因為你們選民的身份而開脫,反而會更加嚴厲。
宗徒如此做法,其實也是仿效耶穌的精神。耶穌聽到兩位宗徒這種言論,立刻斥責了他們,隨後就去了其他的村莊投宿。耶穌這麽做,並不是棄撒瑪利亞人而去的表示,而是一種對於他們的包容和容忍。因為在接下來的宣道中,耶穌立刻用“慈善的撒瑪利亞人”來開導聽眾。
耶穌本人雖然遭到撒瑪利亞人的拒絕,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勸解人靈的標準:宗教,地位,文化等等這些都不是天主審判的標準。天主誡命的標準只有一個:你的愛有多少?無論是猶太人,還是撒瑪利亞人,無論是門徒還是稅吏,每個人都面對同一個賞罰的標準。
耶穌對於撒瑪利亞人的包容固然值得讓我們仿效。可是,這件事的後面,卻帶給我們另外一種啓示:許多時候,我們所抗拒的人,也許就是我們最為需要的人。
歷史中不乏這樣的例子。中國古代有許多“諍臣”,也就是那些敢於諫言,敢於説真話的人。當皇帝的沒有人喜歡聽真話,所以,沒有多少好皇帝。可是,凡是敢於接受這些“看自己不順眼的人”的皇帝,後來都成了清明的君主。比如,唐太宗。
撒瑪利亞人對於耶穌的偏見,讓他們錯過了与天主相遇,接受天主恩典的好機會。我們在生活中時常也把人劃分成“三六九等”。有些人,我們視為賓朋;而有些人,我們則不屑為伍。不過,許多時候,如果我們敢於開放自己的話,許多開始“不打不相識”的朋友,反而最終能夠成為我們的知心好友,最終成為我們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朋友。反而,那些貌似忠厚,“人見人愛”的人,常常成為出賣他人,朝三暮四的嘩眾小人。但是,如果我們常常“以貌取人”的話,必然會失去許多接觸真理,超越自己的好機會。
我們常說,信仰就是生活,而生活的內涵其實就是人。如何待人,也就是如何生活;如何生活,自然也就是我們如何去信。天主既然可以在我們的困苦中驚醒我們,那麽,為何不能在那些我們“看不慣”的人身上來讓我們受益呢?朋友,可以看到我們的需要;而對頭,則可以說出我們的毛病。耶穌宣講的愛仇,之所以也是得救的必然一步,就是因為在接納仇人的時候,我們才會客觀地認識自身。“認識自己”,這曾經是哲學上智慧的開端,也是我們得救的開始。因為天主的救恩始於我們的內心,而我們的愛德則是終於他人!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