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派遣宗徒(谷6:7-13)
耶穌的一生乃是傳教的一生。自出生,隱居,一直到出外傳教,他畢生都在致力於發掘和執行天父交給他的使命。那些追隨耶穌的人,特別是十二宗徒們,學習耶穌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學習他去如何傳教,如何發掘自己的使命,並且去致力完成這個使命。所以,在經過幾年的準備之後,耶穌也開始派遣宗徒們去嘗試這種傳教的工作。
照常理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準備的。 比如説,夏天旅行之前,我們都會準備一些路上要吃的食物,衣物和用品等。以免到時候有需要反而找不到。小時候説,“窮家富路”,就是這個意思。寧可準備的用不上,也不要用得著的時候卻沒有準備了。不過,第一次旅行的人,通常都會犯下一些很可笑的錯誤,就是,他們經常準備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例如説:夏天回香港看朋友,如果你帶了許多春秋季節穿的衣服的話,那麽,到了香港肯定會被人談笑。再如,像遊船的時候忘了泳衣,看風景時忘了相機等時有發生。
如何避免這種旅途上的尷尬呢?其實問題很簡單:首先要清楚我們要去哪裡?是南是北?是城市還是鄉村?是山區還是海灘?一個人如果不考慮這個問題的話,他的行李肯定不會準備完備的。
到這裡,我們不僅對於今天聖經上的情節產生疑問:耶穌在派遣宗徒的時候,為什麼讓他們幾乎什麽都不帶?為什麼只是讓他們輕裝上路呢?難道帶上一點盤纏路費,帶上一雙鞋,也都不需要嗎?難道耶穌不明白“窮家富路”的道理嗎?難道長途跋涉的傳教之旅不需要準本些什麽東西嗎?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由另外一個問題解答:耶穌派遣宗徒出去是為了做什麼?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為了傳教,傳播福音,拯救人靈。傳播福音靠得是什麽呢?當然不是銅錢,不是衣服和外表,更加不是什麽明星效應...總之不是靠得這些外在的東西。傳教,不是一種口號而已,更加不是某些人謀生的工具。所謂的傳教,其實就是一個人透過自己的生命,讓人認識並且感受到天主的生命,天主的愛。這些乃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就是這種內在的恩寵和品質,使得宗徒們可以驅逐魔鬼,治病救人。所以,當有人向伯多祿乞討的時候,他們沒有給他們錢財,因为“金子和银子,我没有。我把我所有的给你。因纳匝肋人耶稣的名字,你起来行走吧”(宗3:6)
許多時候,我們在傳統的思想之下,很容易神化那些神職人員,一個神父或者主教好像是萬能的一樣:移民的問題可以找他;做生意,投資的問題可以問他;工作,生活的矛盾讓神父做主;甚至結婚離婚的決定也要讓他來決定。而有些神職人員呢,還真得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了:幫人做生意,替人買房子,投資,結婚等等。許多時候一些醜聞的出現,也許就是源自開始時的身份混淆。其實,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信徒,我們所能夠給予這個世界的絕對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錢財,功利等(雖然你很擅長如此),而是內在的,屬靈的,帶給人和平和愛的東西。不過,這種內在的恩寵,就如同人的品質一樣: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是沒有辦法給人的。沒錢可以去銀行借來撐門面,可是,內在的貧乏是無法掩飾的。也正因為如此,當一個人內在生活很寂寞,貧乏的時候,他很容易借用外在的東西來裝框自己。所謂的這些存款,或者名利,不僅能夠裝飾自己,更主要的,是可以掩飾內心生活的貧瘠和匱乏。丈夫沒時間陪家人,所以,就用錢來補償;父母沒時間炤顧孩子,所以,就買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填補。可是,歸根結底,這些所謂的補償都是無謂的,因為童年和愛情,根本就沒有任何替代品可言。
如此,我們可以再次回觀耶穌的話:“你們不要帶鞋,不要帶銅錢...”他之所以這麽説,並非苛刻,而是因為他特別明白自己的使命,也就是門徒的使命。這個使命乃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在的生命力,而不一種地上的王國。他這樣要求宗徒,其用意也是為了點化他們,讓他們也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麽,因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方嚮,自己要做的是什麽的時候,一個人才會知道如何準備自己。更進一步來說,一個人也只有明白如何準備自己的時候,他才可以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一個學生考前複習,他必須先要明白自己複習的範圍,如何複習,才有可能考好成績。如果範圍都不清楚,就算他頭懸樑,錐刺股,恐怕也是白費心思。
看到耶穌如此訓練自己的門徒,我們不僅會想到自己的信仰生活。信仰的方嚮,或者説:為什麼信教?這個問題,我們都很明白。但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所做的準備功夫在哪裡呢?是不是單單幾句經文就夠了?幾次彌撒就夠了?
這就如同一對夫婦明白自己的目標:成為好父母,一樣的問題。這對夫婦不會因為自己生了孩子,給了他們吃穿,並且也有成為好父母的心願就可以變成好父母的。他們還有許多準備功夫要做:準備足夠的愛心,足夠的理解力,足夠的耐心,足夠的信心。教孩子讀書,送他們學習鋼琴,唱歌等,這些只不過是外在的裝飾而已。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大的莫過於給予他們自己生存的能力,實現自我的能力,也就是做人的能力。孩子不知如何作人,再多的技能也是徒勞。如今,中國社會中的獨生子女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孩子一身的特技,可以説個個都有特長,個個都有絕技,可是,最終呢?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健康,人際關係一團糟。最終這些所謂的一技之長,也只不過是文憑上的幾句白話而已。
生活如此,信仰更是如此。在聖經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做人處世,成聖成賢的方法和標準,可是,這種單純的瞭解並非信仰的終點,而是起點。在這個正確的起點之上,我們還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沒有妥善的準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耶穌説:葡萄樹上不會結出荊棘。當我們的內心願意向善,並且追求這個善的時候,這種善是一定可以達到的。
照常理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準備的。 比如説,夏天旅行之前,我們都會準備一些路上要吃的食物,衣物和用品等。以免到時候有需要反而找不到。小時候説,“窮家富路”,就是這個意思。寧可準備的用不上,也不要用得著的時候卻沒有準備了。不過,第一次旅行的人,通常都會犯下一些很可笑的錯誤,就是,他們經常準備一些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例如説:夏天回香港看朋友,如果你帶了許多春秋季節穿的衣服的話,那麽,到了香港肯定會被人談笑。再如,像遊船的時候忘了泳衣,看風景時忘了相機等時有發生。
如何避免這種旅途上的尷尬呢?其實問題很簡單:首先要清楚我們要去哪裡?是南是北?是城市還是鄉村?是山區還是海灘?一個人如果不考慮這個問題的話,他的行李肯定不會準備完備的。
到這裡,我們不僅對於今天聖經上的情節產生疑問:耶穌在派遣宗徒的時候,為什麼讓他們幾乎什麽都不帶?為什麼只是讓他們輕裝上路呢?難道帶上一點盤纏路費,帶上一雙鞋,也都不需要嗎?難道耶穌不明白“窮家富路”的道理嗎?難道長途跋涉的傳教之旅不需要準本些什麽東西嗎?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由另外一個問題解答:耶穌派遣宗徒出去是為了做什麼?
這個問題顯而易見:為了傳教,傳播福音,拯救人靈。傳播福音靠得是什麽呢?當然不是銅錢,不是衣服和外表,更加不是什麽明星效應...總之不是靠得這些外在的東西。傳教,不是一種口號而已,更加不是某些人謀生的工具。所謂的傳教,其實就是一個人透過自己的生命,讓人認識並且感受到天主的生命,天主的愛。這些乃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就是這種內在的恩寵和品質,使得宗徒們可以驅逐魔鬼,治病救人。所以,當有人向伯多祿乞討的時候,他們沒有給他們錢財,因为“金子和银子,我没有。我把我所有的给你。因纳匝肋人耶稣的名字,你起来行走吧”(宗3:6)
許多時候,我們在傳統的思想之下,很容易神化那些神職人員,一個神父或者主教好像是萬能的一樣:移民的問題可以找他;做生意,投資的問題可以問他;工作,生活的矛盾讓神父做主;甚至結婚離婚的決定也要讓他來決定。而有些神職人員呢,還真得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了:幫人做生意,替人買房子,投資,結婚等等。許多時候一些醜聞的出現,也許就是源自開始時的身份混淆。其實,無論是神職人員還是平信徒,我們所能夠給予這個世界的絕對不是那些外在的東西,錢財,功利等(雖然你很擅長如此),而是內在的,屬靈的,帶給人和平和愛的東西。不過,這種內在的恩寵,就如同人的品質一樣:如果我們自己沒有,是沒有辦法給人的。沒錢可以去銀行借來撐門面,可是,內在的貧乏是無法掩飾的。也正因為如此,當一個人內在生活很寂寞,貧乏的時候,他很容易借用外在的東西來裝框自己。所謂的這些存款,或者名利,不僅能夠裝飾自己,更主要的,是可以掩飾內心生活的貧瘠和匱乏。丈夫沒時間陪家人,所以,就用錢來補償;父母沒時間炤顧孩子,所以,就買一些孩子喜歡的東西來填補。可是,歸根結底,這些所謂的補償都是無謂的,因為童年和愛情,根本就沒有任何替代品可言。
如此,我們可以再次回觀耶穌的話:“你們不要帶鞋,不要帶銅錢...”他之所以這麽説,並非苛刻,而是因為他特別明白自己的使命,也就是門徒的使命。這個使命乃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內在的生命力,而不一種地上的王國。他這樣要求宗徒,其用意也是為了點化他們,讓他們也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麽,因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方嚮,自己要做的是什麽的時候,一個人才會知道如何準備自己。更進一步來說,一個人也只有明白如何準備自己的時候,他才可以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一個學生考前複習,他必須先要明白自己複習的範圍,如何複習,才有可能考好成績。如果範圍都不清楚,就算他頭懸樑,錐刺股,恐怕也是白費心思。
看到耶穌如此訓練自己的門徒,我們不僅會想到自己的信仰生活。信仰的方嚮,或者説:為什麼信教?這個問題,我們都很明白。但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所做的準備功夫在哪裡呢?是不是單單幾句經文就夠了?幾次彌撒就夠了?
這就如同一對夫婦明白自己的目標:成為好父母,一樣的問題。這對夫婦不會因為自己生了孩子,給了他們吃穿,並且也有成為好父母的心願就可以變成好父母的。他們還有許多準備功夫要做:準備足夠的愛心,足夠的理解力,足夠的耐心,足夠的信心。教孩子讀書,送他們學習鋼琴,唱歌等,這些只不過是外在的裝飾而已。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最大的莫過於給予他們自己生存的能力,實現自我的能力,也就是做人的能力。孩子不知如何作人,再多的技能也是徒勞。如今,中國社會中的獨生子女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孩子一身的特技,可以説個個都有特長,個個都有絕技,可是,最終呢?情緒不穩定,心理不健康,人際關係一團糟。最終這些所謂的一技之長,也只不過是文憑上的幾句白話而已。
生活如此,信仰更是如此。在聖經中,我們處處可以看到做人處世,成聖成賢的方法和標準,可是,這種單純的瞭解並非信仰的終點,而是起點。在這個正確的起點之上,我們還有許多準備工作要做。沒有妥善的準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耶穌説:葡萄樹上不會結出荊棘。當我們的內心願意向善,並且追求這個善的時候,這種善是一定可以達到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