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荒野休息一會儿吧”(谷6:31)
記得小時候學習成語故事,老師講到“廢寢忘食”一詞,説是一個人工作或者學習很努力,以致於吃飯和睡覺的時間都沒有。作為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我有些不明白:為什麼不吃飯,不睡覺,就代表一個人學習努力呢?努力工作就一定不要記得吃飯嗎?當然了,這些問題并不敢去問老師,恐怕老師會批評自己。
後來自己長大了,听到的也和老師曾經教過的沒有什麽區別。在中國,所有的所謂的“道德模範”都必須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廢寢忘食。甚至有的時候還要加上一點:三過家門而不入。當時聽到這些所謂的“偉人”的故事,心裡很珮服:這些人不簡單,不同凡人!
等到入了修院,聽到老神父講解教會靈修,發現卻是無獨有偶:原來教會的靈修也提倡人們去“廢寢忘食”地工作,去學習,去犧牲自己。按照過去靈修的觀點,當一個人的聖德到達一定水平的時候,這個人幾乎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了。換句話説,人性中的一些基本的問題,什麽饥饿,慾望等都再也不會困惑他。這樣的道理的確能夠鼓舞年輕人的心;並且這樣的道理聽得多了,人們就將“廢寢忘食”和“工作認真”等同來看了。比如每一年在復活節之前,有的神父不停地聽告解,做彌撒,吃飯的時間似乎都沒有,那麽,所有的教友都會評論説這個人簡直就是“活聖人”。但是,如果到了午飯的時間,有人提醒他人離開教堂進餐的時候,立刻就會有人批評:“你這個人,就記得吃飯!”
這樣的情景看多了,聽多了,耳濡目染,漸漸自己也學會了。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開始工作的時候,這樣的思想自然就成為習慣了。而身邊的人呢,多數也都認同這種思想。可是,沒有多久,胃潰瘍,胃酸,胃痛......所有的不舒服幾乎都來了。不過,這樣的痛也是有迴報的,所有知道你生病的教友都會説:好様的!工作很努力!把痛苦獻給天主吧!
難道天主喜歡人們把胃病當作禮物獻給他嗎?
聖經裏面似乎并沒有這樣的說法。特別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説得更是明白。當門徒們牛刀小試,在外面傳教講道,施行奇跡之後,興奮地回到耶穌,他們的師傅跟前,不停地向他講述他們是如何治好病人,如何打敗魔鬼的時候,耶穌卻並沒有慫恿門徒這種興奮的心情,而是立刻督促他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休息去吧!” 耶穌這樣做,并不是向門徒潑冷水,而是為了保持門徒們的信仰熱忱。為什麼呢?因為耶穌明白:人是什麽!人性又是什麽!無論一個人作得事業是多麽的高尚:傳播福音;無論一個人的能力是如何偉大:驅魔救人;他仍舊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是人,那麽,人性的基本需要就不可以被忽視,甚或否認。換言之,累了要休息;餓了要吃飯。平常人的七情六慾,一樣都不會少。
帶領年輕人分享這段的時候,有個青年就問:聖人是否也像我們這樣要一日三餐?是否也要睡覺,去洗手間呢?我説:當然了。為什麼這樣問?那個青年坦白地説:“因為我很難想象聖人也會像我一樣去吃飯,打瞌睡,甚或去洗手間的樣子!”但是,聖人究竟應該是什麽樣子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並非至此。這裡面也反應了一個傳統靈修上的誤區:靈修即是否認人性。孔子說:食色性也。靈修的目的不是讓一個正常的人變得不正常,而是讓一個正常的人得到提升和升華。過去的靈修時常將一個人的信仰或者靈修過程視為一種直線的路程,比如説,在靈修的初級階段,人會有什麽樣的問題,像戒除惡習,控制慾望等;然後在高級階段呢, 就是注重於“愛”的問題,那些所謂的低級問題已經不是目標了。可是,事實經常讓人失望:原來孩子般的錯誤,大人還是會犯的。比如:撒謊的問題,嫉妒心,性慾的困惑等等。聖女小德蘭在死亡的時刻仍舊經歷到“懷疑天主存在”的誘惑,為此,她也曾經特別地難過。但是,她沒有否認這種經歷,而是接受了自己的有限。
事實上,靈修的道路並非是直線上升的。生活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的“低級錯誤”和“高級錯誤”的區別。所謂的“野心”是不是只是成人的罪過?所謂的性慾是不是只是年輕人的困惑?所謂的高尚人,擁有高尚的職業,是不是就沒有“七情六慾了”?是不是只有社會底層的人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呢?
絕對不是!
這個問題最明顯的,也是最犀利的佐證,就是所謂的醜聞:足球的教練,教會的神職人員,律師,醫生......還有許多“高尚”的,至少是高等的職業中,總是有一些讓人咂舌的新聞出現。這其實也就是反面地告訴人們:否認人性基本需要的後果是什麽。
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成為運動場上的冠軍,一個人靠著付出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一個出色的講演者,成功的生意人,結出的管理人才等等。但是,這些光環並不能抹去“人性”的限度。當一個人把自己當成“活聖人”的時候,通常,他離“活魔鬼”恐怕也就不遠了。聽到這些醜聞,人們對這些人感到失望,唾棄他們。不過,讓人失望的其實并不是這些人,而是人們自己的奢望。
作為一個成功的老師,耶穌特別明白如何教育自己的門徒們。他希望他們能夠分享自己的天主性,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也提醒他們應該以人的方式來分享這種生命。忘記了人性,就等於忘記了起點。一個人不清楚如何開始,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結束。所以説,我們的信仰乃是來自於生活,而後走進生活。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出世”生活,因為一個人固然可以離開社會,孤立於人群,但是,人性的困惑仍舊會伴隨終身。
孔子認為“修身”才是德行的根本。而我們的信仰也是將“作人”的問題,視為“作基督徒”的基礎。因此,信仰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種生活。如果沒有一種真實的生活,也就沒有真實的信仰。
後來自己長大了,听到的也和老師曾經教過的沒有什麽區別。在中國,所有的所謂的“道德模範”都必須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廢寢忘食。甚至有的時候還要加上一點:三過家門而不入。當時聽到這些所謂的“偉人”的故事,心裡很珮服:這些人不簡單,不同凡人!
等到入了修院,聽到老神父講解教會靈修,發現卻是無獨有偶:原來教會的靈修也提倡人們去“廢寢忘食”地工作,去學習,去犧牲自己。按照過去靈修的觀點,當一個人的聖德到達一定水平的時候,這個人幾乎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了。換句話説,人性中的一些基本的問題,什麽饥饿,慾望等都再也不會困惑他。這樣的道理的確能夠鼓舞年輕人的心;並且這樣的道理聽得多了,人們就將“廢寢忘食”和“工作認真”等同來看了。比如每一年在復活節之前,有的神父不停地聽告解,做彌撒,吃飯的時間似乎都沒有,那麽,所有的教友都會評論説這個人簡直就是“活聖人”。但是,如果到了午飯的時間,有人提醒他人離開教堂進餐的時候,立刻就會有人批評:“你這個人,就記得吃飯!”
這樣的情景看多了,聽多了,耳濡目染,漸漸自己也學會了。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開始工作的時候,這樣的思想自然就成為習慣了。而身邊的人呢,多數也都認同這種思想。可是,沒有多久,胃潰瘍,胃酸,胃痛......所有的不舒服幾乎都來了。不過,這樣的痛也是有迴報的,所有知道你生病的教友都會説:好様的!工作很努力!把痛苦獻給天主吧!
難道天主喜歡人們把胃病當作禮物獻給他嗎?
聖經裏面似乎并沒有這樣的說法。特別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説得更是明白。當門徒們牛刀小試,在外面傳教講道,施行奇跡之後,興奮地回到耶穌,他們的師傅跟前,不停地向他講述他們是如何治好病人,如何打敗魔鬼的時候,耶穌卻並沒有慫恿門徒這種興奮的心情,而是立刻督促他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休息去吧!” 耶穌這樣做,并不是向門徒潑冷水,而是為了保持門徒們的信仰熱忱。為什麼呢?因為耶穌明白:人是什麽!人性又是什麽!無論一個人作得事業是多麽的高尚:傳播福音;無論一個人的能力是如何偉大:驅魔救人;他仍舊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既然是人,那麽,人性的基本需要就不可以被忽視,甚或否認。換言之,累了要休息;餓了要吃飯。平常人的七情六慾,一樣都不會少。
帶領年輕人分享這段的時候,有個青年就問:聖人是否也像我們這樣要一日三餐?是否也要睡覺,去洗手間呢?我説:當然了。為什麼這樣問?那個青年坦白地説:“因為我很難想象聖人也會像我一樣去吃飯,打瞌睡,甚或去洗手間的樣子!”但是,聖人究竟應該是什麽樣子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根本並非至此。這裡面也反應了一個傳統靈修上的誤區:靈修即是否認人性。孔子說:食色性也。靈修的目的不是讓一個正常的人變得不正常,而是讓一個正常的人得到提升和升華。過去的靈修時常將一個人的信仰或者靈修過程視為一種直線的路程,比如説,在靈修的初級階段,人會有什麽樣的問題,像戒除惡習,控制慾望等;然後在高級階段呢, 就是注重於“愛”的問題,那些所謂的低級問題已經不是目標了。可是,事實經常讓人失望:原來孩子般的錯誤,大人還是會犯的。比如:撒謊的問題,嫉妒心,性慾的困惑等等。聖女小德蘭在死亡的時刻仍舊經歷到“懷疑天主存在”的誘惑,為此,她也曾經特別地難過。但是,她沒有否認這種經歷,而是接受了自己的有限。
事實上,靈修的道路並非是直線上升的。生活中也並不存在所謂的“低級錯誤”和“高級錯誤”的區別。所謂的“野心”是不是只是成人的罪過?所謂的性慾是不是只是年輕人的困惑?所謂的高尚人,擁有高尚的職業,是不是就沒有“七情六慾了”?是不是只有社會底層的人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呢?
絕對不是!
這個問題最明顯的,也是最犀利的佐證,就是所謂的醜聞:足球的教練,教會的神職人員,律師,醫生......還有許多“高尚”的,至少是高等的職業中,總是有一些讓人咂舌的新聞出現。這其實也就是反面地告訴人們:否認人性基本需要的後果是什麽。
一個人透過努力可以成為運動場上的冠軍,一個人靠著付出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一個出色的講演者,成功的生意人,結出的管理人才等等。但是,這些光環並不能抹去“人性”的限度。當一個人把自己當成“活聖人”的時候,通常,他離“活魔鬼”恐怕也就不遠了。聽到這些醜聞,人們對這些人感到失望,唾棄他們。不過,讓人失望的其實并不是這些人,而是人們自己的奢望。
作為一個成功的老師,耶穌特別明白如何教育自己的門徒們。他希望他們能夠分享自己的天主性,自己的能力,但是,他也提醒他們應該以人的方式來分享這種生命。忘記了人性,就等於忘記了起點。一個人不清楚如何開始,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結束。所以説,我們的信仰乃是來自於生活,而後走進生活。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出世”生活,因為一個人固然可以離開社會,孤立於人群,但是,人性的困惑仍舊會伴隨終身。
孔子認為“修身”才是德行的根本。而我們的信仰也是將“作人”的問題,視為“作基督徒”的基礎。因此,信仰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種生活。如果沒有一種真實的生活,也就沒有真實的信仰。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