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冷通的比喻

每一次讀到耶穌講的這篇塔冷通的比喻,我都會想起小時候遇到的一位老藝人。老人家經常街頭和集市上義賣字畫。有人要給錢的時候,他總是説:“你把欠我的錢施捨給那些乞丐吧!”所以,在他的每一幅字畫下面,他都會署上一句話:若待有餘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時。這句話一語道破了慷慨之道。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窮得沒有什麽可以施捨;也沒有一個人富足得什麽也不需要。無論人擁有的財富多少,就像耶穌的比喻中所説的一樣,有的人有五個銀幣,有的有三個,有的只有一個。但是,無論多少,我們都有義務去善用上天所賜的財富,成就自己,造福社會;能力多的,應該多做;能力少的,可以少做。
就是因為如此,那個擁有一個銀幣的懶惰僕人才受到主人的懲罰。在他身上,讓人厭惡的不僅僅是懶惰,更加是那種不願意善用財富,分享財富的自私。
說到自私,我們都清楚指的是什麽。一個人只想獲得,而不願意分施,是謂自私。沒有人願意別人說道自己是個自私的人。可是,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仍舊看到那麼多“自私”的人呢?其實,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可以說明。比如,許多獨生子女,如果沒有接受到父母正常的教育的話,很容易在他們的溺愛中成長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為什麼呢?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家庭裏的小皇帝,小皇后。他們自小就是在父母和親慼的縱容和寵愛中認識這個社會的。他們喜歡的,就一定要得到;他們得到的,永遠是超過需要的。所以,在這樣的小孩子世界中,他們接受到的任何東西,無論是物質上的財富還是情感上的關心,他們都覺得是別人應該給予他們的。“你是我父母呢,你養我是天經地義!” 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應得的話,那麽,突然有一天你讓他分施一些給別人,他們就覺得很不合理。“為什麼要施捨?”“我的東西,我沒有責任給別人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原因很清楚。一個人不懂得如何“接受”的話,他永遠不會明白如何“給予”的。
這些孩子之所以自私,就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其實,都是父母白白施與的,並非是自己掙得的,或者父母虧欠自己的。所以,他們應該在接受的時候懂得感恩。沒了感恩的心,人是不會懂得慷慨的。
這樣的一種給予和接受的關係也是踐行愛德的重要一環。耶穌希望我們都可以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愛心就是一種給予,一種施與。但是,這種愛的給予是建立在被愛的經驗上的。當一個人覺得他人對於他的炤顧和愛都是必須的話,這個註定是不會愛人的。所以,聖經上才説:在我們形成之前,天主已經先愛了我們。他那種主動的愛,才是每一位基督徒愛人的動力和原因。因為我們首先獲得了被愛的經驗。一個孤兒或者流浪漢通常都質疑愛的存在,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生命中缺少了被愛的經驗。耶穌造就我們的方法就是主動的愛。同樣的,我們影響他人的方法也是那種主動付出的愛,讓身邊的人都經驗被愛的感覺。你希望自己身邊的人是一群充滿愛心的人,抑或是一群自私自利的傢伙,那就看你是否選擇去愛他們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