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童女的比喻
看到這篇比喻,讓我想起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故事。在周朝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十分出色的軍事家,他的名字叫“姜子牙”。這個人的才略十分了得。特別是在軍事上,他更加是一位深居謀略的人才。他的朋友都曾經勸他去政府謀個一官半職,否則,他的大才豈不白費了。可是,姜子牙這個人並非池中之物,他所要等待的是一個可以讓他大展宏圖的機遇。
終於有一天,周天子聽到他的名望,所以,慕名而拜訪。當皇帝在江邊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釣魚,不過,他的魚鈎與普通的不同,是一條直線。周王不解,問他這是在幹什麼。所以,自此中國的俗語中有多了一個典故“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鈎”。
雖然説這篇野史映射了古代文人許多懷才不遇的心理。可是,間接地也包含了一個能力和機遇的反思。我們的社會中,無論古今,都常有一些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懷才不遇。自己是塊寶玉,卻被他人當作廢石。要麽憤世嫉俗,要麽怨天尤人。比如,許多人抱怨在這裏找不到工作,沒有發展的機會,於是,就轉到其他城市,或者乾脆回到香港,大陸。期待着在別的地方,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可是,如果我們再想多一層的話,這些問題究竟是真的沒有機會呢,抑或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呢?讓一個人感到沮喪的不是機會不夠的問題,而是機會來了,他卻沒有能力去抓住。這才是比沒有機會更加掃興的事。
其實,現實的這些反思更能夠讓我們結合到聖經的訊息。耶穌今天將的這個十童女的比喻,我覺得也是一個能力和機遇的反省。小的時候學習道理,當老師談到死亡的問題的時候,他曾經説: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亡的話,他一定會好好準備自己的靈魂的。當時覺得很透徹。可是,隨著對生活的體會不斷加深,這句話聽起來就越不合理。現實中,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死期的話,那麽,這個世界就沒有惡人了嗎?絕對不是!如果一個人本性惡劣,又不俢德行的話,知道自己的死期,反而會成為他無忌放縱的理由。換句話説,天國就如同是一次絕妙的機遇,所謂機遇,就一定不是受人控制的,否則,就不成機遇了。這個機遇到的時候,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油)接受呢?那就要看一個人平時的修為了。一個人的死亡只有一次,所以,得救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這個機會是平等的。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要死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有一次得救的機會。可是,區別好人和壞人的不是這個機遇,而是一個人的能力,或者説德行,修為。平日不俢德的人,就算機會砸到頭頂也是枉然。
生死的機遇,也許聽起來比較遙遠。不過,這個機遇不是偶然的。他是由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小的機會組成的一個大的得救機會。那就如同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過程是一樣的。你的毛病或者個性都是由一件件生活瑣事,一次次待人接物的方式構成的。一旦形成,再想要更改就沒有那麽簡單了。所以説,如果一個人可以日日修身的話,令他得救的機會是絕不會錯過的。相反,如果在生活中聽之任之,不求改變,就算耶穌再生,恐怕也是本性難移,無力接受而已。究竟是否能夠得救,是怨天呢,還是問己呢?
終於有一天,周天子聽到他的名望,所以,慕名而拜訪。當皇帝在江邊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釣魚,不過,他的魚鈎與普通的不同,是一條直線。周王不解,問他這是在幹什麼。所以,自此中國的俗語中有多了一個典故“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鈎”。
雖然説這篇野史映射了古代文人許多懷才不遇的心理。可是,間接地也包含了一個能力和機遇的反思。我們的社會中,無論古今,都常有一些人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懷才不遇。自己是塊寶玉,卻被他人當作廢石。要麽憤世嫉俗,要麽怨天尤人。比如,許多人抱怨在這裏找不到工作,沒有發展的機會,於是,就轉到其他城市,或者乾脆回到香港,大陸。期待着在別的地方,也許會有更多的機會。
可是,如果我們再想多一層的話,這些問題究竟是真的沒有機會呢,抑或是一個人的能力問題呢?讓一個人感到沮喪的不是機會不夠的問題,而是機會來了,他卻沒有能力去抓住。這才是比沒有機會更加掃興的事。
其實,現實的這些反思更能夠讓我們結合到聖經的訊息。耶穌今天將的這個十童女的比喻,我覺得也是一個能力和機遇的反省。小的時候學習道理,當老師談到死亡的問題的時候,他曾經説: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死亡的話,他一定會好好準備自己的靈魂的。當時覺得很透徹。可是,隨著對生活的體會不斷加深,這句話聽起來就越不合理。現實中,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死期的話,那麽,這個世界就沒有惡人了嗎?絕對不是!如果一個人本性惡劣,又不俢德行的話,知道自己的死期,反而會成為他無忌放縱的理由。換句話説,天國就如同是一次絕妙的機遇,所謂機遇,就一定不是受人控制的,否則,就不成機遇了。這個機遇到的時候,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油)接受呢?那就要看一個人平時的修為了。一個人的死亡只有一次,所以,得救的機會也只有一次。這個機會是平等的。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要死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也都有一次得救的機會。可是,區別好人和壞人的不是這個機遇,而是一個人的能力,或者説德行,修為。平日不俢德的人,就算機會砸到頭頂也是枉然。
生死的機遇,也許聽起來比較遙遠。不過,這個機遇不是偶然的。他是由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小的機會組成的一個大的得救機會。那就如同一個人的性格的形成過程是一樣的。你的毛病或者個性都是由一件件生活瑣事,一次次待人接物的方式構成的。一旦形成,再想要更改就沒有那麽簡單了。所以説,如果一個人可以日日修身的話,令他得救的機會是絕不會錯過的。相反,如果在生活中聽之任之,不求改變,就算耶穌再生,恐怕也是本性難移,無力接受而已。究竟是否能夠得救,是怨天呢,還是問己呢?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