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的比喻

我們今天的社會處在一個“後現代”的時代。所謂的“後現代”時代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人們對於真理,道德,價值,和世界觀的解析性。換句話説,也就是人們不再崇尚絕對真理和善惡的概念,生活的道德價值標準也不再是唯一的,所有的“權威性”的,“系統性”的東西,人們都會報以質疑和挑戰的態度。所有個體性的文化,個體性的價值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認可。從人們的生活形態,例如,同居,同性“婚姻”的問題,到“安樂死”的爭論,女性“神職”的宗教問題,到處都在體現著一種“相對性”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我們信仰傳統中的許多概念也都受到了相應的挑戰和質疑,比如,絕對真理的問題,生命的尊嚴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必討論,這裏我們只專註“福音”在今天這個時代所帶給我們的啓示和救恩。
“浪子”的比喻乃是聖經當中最為生動的一個比喻,同時也是一個為人們討論最多的比喻。如今的人們在分享這段福音的時候,都會覺得其中有許多不太“合乎人情”的地方。比如,小兒子在父親還健在的時候,就要求分配家產;拿了家產之後,出去揮霍殆盡,回來之後,老父親卻給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這個形象乃是一種酷似王子般的尊嚴,也就是保留了他兒子的身份);這個時候,長子因為覺得父親太過偏愛次子而抱怨牢騷。其實,他的牢騷也有許多人贊同。我經常聽到人們説:“對於這樣一個敗家子,不需要這麽歡迎吧”。
對於諸如此類的所謂的“不合人情”的地方,老一輩的解釋就是:天主的愛就是這麽大方!話是如此,但是,不說出原因,好像有些過於牽強。
其實,耶穌所有的比喻,無論是關於罪人,還是教訓那些法律賽人,都是為了更正或者引導人們去認識自己所信奉的天主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一位主。人類的經驗和知識固然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天主,可是,許多時候就是我們的“經驗”和“知識”卻成為我們認清天主的阻礙和絆腳石。在許多人的理解中,“哪裡罪惡越多,哪裡恩寵越多”這句話,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如此的話,是不是天主違背了“正義”的原則呢?這就如同比喻中長子的思想一樣。他之所以抱怨牢騷,就是因為覺得老父親如此地接待自己的兄弟,好像就對他不太公平了:“我整日伺侯你,從沒有違背你的命令,你卻連一個小羊羔也沒有給過我...”。事實上,他真得“從來”沒有違背過天主嗎?不見得!這樣的抱怨,就是許多人在逆境中,在嫉妒中的抱怨是一樣的。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看到罪人居然可以得救,看到有些普通人可以一夜成名...如此時刻,人們的口徑似乎都已一樣的:“為什麼我這麽好的一個人,卻沒有得到老天的青睞呢?”“為什麼我如此熱心,偏偏會攤上這種麻煩呢?”...
公平嗎?
似乎不太公平?
如果我們還記得的話,去年這裏曾經有一宗共謀殺人案。一個家庭可以為了自己所謂的“家族榮耀”和荒誕的"Honor Killing"而去殺害自己的親生兒女。這樣的悲劇不得不令人髮指。那麽,這些殺人犯所堅持的理由又是什麽呢?“她們該死!”--有一個“公平原則”!
說到公平的問題,耶穌曾經質疑那些準備砸死一個妓女的群眾説:“你們誰沒有罪過,就投下第一塊石頭吧!”那些人聽後,全部灰溜溜地散去了。為什麼呢?許多時候,人們喜歡得理不饒人,喜歡抓住他人的過錯不放。可是,如果捫心自問,如果天主如此對我的話,我還有立足之地嗎?試看一下身邊的人,那些張口閉口都是他人過錯的人,通常自身都有更大的毛病;而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他們對人卻特別地理解和寬容。為什麼呢?因為越是品格高尚的人,越是明白人性的脆弱,也越是能夠理解別人的過錯;相反那些整日怨天尤人,憤世嫉俗者,卻往往過於夸大自身的優點,從而對於他人過於刻薄挑剔。為這些人而言,似乎批評他人成為證明自身清高的工具;對他人的批評越多,對於自己的感覺也就越高。這其實就是耶穌在聖經裏面所不恥的那種“偽君子”的作風:“你們濾出蚊子,反而吞下駱駝。你們侵吞了寡婦的財產,反而以長久的祈禱作為掩飾...”
所以説,所謂的“公平原則”許多時候其實墮變為一些人攻擊他人,抬高自身的法器而已。事實證明,越是那些大姦大惡之徒,越是喜歡唸珠不離手,張口閉口仁義道德,越是在意給人一種完美聖人的形象。如此,才造就了許多“醜聞”的出現,許多“法利賽”人的出現。
但是,我們在那些真正的聖賢的身上所看到的卻完全是另外一種理論:他們不太喜歡挑剔他人,判斷他人,稱自身為罪人,例如,德蕾撒姆姆,圣奧斯定等等。這些人之所以不去踐踏他人,就是因為他們在聖經裏面所汲取的,不是用來攻擊他人的武器,而是天主愛人的救恩之舉,天主的寬恕,天主的救贖。
這樣的一位天主在浪子的比喻中凸顯出來:當長子滿腹抱怨地和他的父親爭論“公平”的問題的時候,他的父親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情形:“你的兄弟回來了!”我想當這個長子嫉妒,抱怨的時候,他早已經忘記了,眼前這個人還是他的手足兄弟。他的眼中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落魄回家的浪蕩子,敗家子而已。當詩人曹植作出“七步詩”的時候,我想他的哥哥眼中所看到的,應該和這個長子是一樣的吧;當一家人為了生意,為了家產而打官司,搞訴訟的時候,也應該是類似的原因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位老父親看到他們兩兄弟竟如此生疏的時候,我想他肯定傷心無比。可是,他畢竟是一位慈父,所以,對於長子這種態度,他還是循循善誘,悉心教導。他説“你的兄弟”,而不是“我的兒子”的時候,其實,就是讓長子看到,在人與人之間,不只是存在一個對與錯的問題,更存在一個愛與恨的問題。在小兒子痛改前非,浪子迴頭之後,長子的心中還在考慮他的功過,然而,作為一位慈父,他的心中除了有功過的分辨之外,更還有對於次子的愛。在小兒子回家之前,他還自慚形穢:“我要給他説,我不再配作你的兒子了...” 然而,在一位慈父的心裡,他要讓這位失而復得的孩子明白,父親所看重的不只是他的所作所為,他的優點和過錯,在這些之上,還有父親的愛情:“你是我的兒子”。你作對的時候,是我的兒子;你做錯的時候,仍舊是我的兒子。無論對錯,你都是我的愛子!這,就是天主救恩的關鍵。
所以,我們教會說,人的得救並非是自己修行賺來的,而是天主白白的恩賜。功過的問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沒有愛的基礎,功過又有何區別呢?法利賽人可以為了安息日的原因,不顧他人的死活,如此遵行安息日,又有何功呢?!不同宗教間,為了“信仰”的分歧而互相殘殺,這樣的“信仰”又有何用呢?!一個人固然齋戒祈禱,日日參與彌撒,如果對人毫不關心,自私自利,只顧求得“天堂”的話,這樣的修心又有誰恥於追隨呢!
人類社會中,為了保持秩序,存有種種法律和原則,道德和傳統。無論任何法律,一旦無視人們的尊嚴,放棄博愛的原則,這些所謂的“條條框框”都必然成為某些人壓迫他人,謀取私利的工具。
耶穌在世界上的時候,他沒有花費太多時間革新法律,而是著重於宣揚天主的愛情和寬恕。法律道德固然可以讓人區分對錯,但是,只有愛情和寬恕才是拯救和改良的原因。一個父親對於子女“責備”如果缺少了愛情,這種“責備”為子女而言只不過是一種懲罰和壓迫。面對這樣的懲罰,子女的反應只有叛逆和憎惡,最終成為家庭暴力的犧牲品和延續。
如果只是為了區分對錯,梅瑟的法律就已經足夠了。耶穌是不需要降來人世的。天主之所以取了人性,就是因為他要在這個迷茫混亂的世界中帶來救贖。救贖之道,就在愛情。人與人之間如果少一些判斷,多一些愛情的話,世界應給變得更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應該變得更加輕鬆自如。法律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秩序的基礎,但是,秩序穩定了又為什麽呢?是為了彼此愛得更好,愛得更多。因此,耶穌將“愛天主,和愛人如己”作為最大的法律賜給我們。就是希望人類之間的關係不要只是對錯,高低,貧富智愚的關係,更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相愛的關係。如此境地,就是福音的救贖,就是天國的來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