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樹的比喻

無花果樹的比喻,在耶穌的講道裏面比比皆是。耶穌之所以這麽喜歡用無花果樹將比喻,就是因為在耶穌的故鄉,無花果樹到處都是,人們沒有不知道無花果樹的。作為一個出色的講道者,耶穌的講詞不是來自於那些“玄而又玄”的神學研究,更不是來自於經師們的獨傳秘笈,他的講道乃是來自於人們生命的內部,來自於生活的最底線。就地取材,就是耶穌講道的一個最大的特色。
不過,對於我們這些不是耶穌“同鄉”的人而言,“無花果樹”倒沒有那些蘋果樹,梨樹顯得更加熟悉一些。吃過無花果樹的人固然不少,可是,真正見過無花果樹,甚或瞭解無花果樹成長習性的人恐怕就沒有那麽多了。
無花果屬於熱帶的植物。其最大的特點:一個就是花開在果內,一個就是四季結果。明白了這兩個特點,我們對於本主日的福音就會有更加深層的瞭解。當時的人們聽說有些人在獻祭的時候被殺害了,所以,普通人的想法就是:這些人肯定是遭到了天主的懲罰,否則,怎麽會在祈禱的時候被人殺害呢?這種想法就如同聽到有些人在地震的時候,在教堂中被砸死的一樣。人們習慣都會覺得這樣的結果有些意外,想必肯定是有特定的原因吧。
不過,耶穌不想去迎合人們的這種錯誤想法。與其批評他們,不如引導他們悔改自新。所以,耶穌才講出了這個比喻:“你們難道以為這些人比其他的人罪過更大么?...如果你們不悔改,必要同樣喪亡”。耶穌在這裏沒有去和這些人理論是否那些死去的人罪過更大,而是強調“悔改”的必要性。如何強調呢?就是透過“葡萄園中的無花果樹”的比喻。
如果我們留意,耶穌説的這顆無花果樹是“主人”種植在葡萄園中的。主人為何要在葡萄園中種下一棵無花果樹呢?是為了無花果樹的果實。難道葡萄樹沒有葡萄可吃嗎?不要忘記,無花果樹乃是四季結果的一種樹木。當時的人們之所以這麽喜歡無花果樹,就是因為在許多時候,當其他的果樹都不接果實的時候,人們仍舊可以在旅途中採摘無花果樹來充饑。所以,理論上來講,那個“主人”對於自己所栽培的那棵無花果樹,給予了更大的期望。至少,這種期望是超過對於那些葡萄樹的。
可是,問題此時就出現了。一棵如此備受主人青睞的,應該四季結果的,似乎是“鶴立雞群”的無花果樹,居然“三年沒有結果”。葡萄園里的葡萄收了一次有一次,然而,這棵應該時時都可以享用的無花果樹,除了枝葉繁茂以外,什麽都沒有呈現給主人。如此情形,主人的反應可想而知了。“砍掉它!”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耶穌這個比喻的用意甚是明顯。那些對於他人的生命指手畫腳的人,在“悔改”的訊息面前,通常都覺得是指的他人,而不是自己。自己似乎就是那個時時刻刻可以“結果”的無花果樹。他人只不過是汎汎之輩,只不過是定時結果的葡萄樹而已。然而,耶穌想要提醒的,就是這類人。“如果你們不悔改”也好遭受同樣的命運。
談到“悔改”的概念,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很熟悉。而且,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悔改”的經驗。用另外一個更加生活化的詞彙來表達就是“認錯,改過”。每一個人都曾經反過錯誤,每一個人也都曾經有過認錯的經驗。這一點,無人能夠例外。
不過,對於“認錯”的經驗,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給予的態度和感受,也是不一樣的。記得在小的時候,如果自己偷吃了一塊蛋糕,偷拿了別人的鉛筆,砸碎了一個花瓶...等等,無論事情的性質如何繁瑣微小,我們幼時那顆天真的心總是會砰砰地跳個不停。心虛!想一想我們第一次撒謊時候的樣子,恐怕我們每一個人都明白“心虛”是什麽様的感受。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歲月的變遷,隨著我們一天天成熟,隨著我們生活的閱歷一天天丰富, 兒時的那種“心虛”突然有一天消失不見了。再也找不回那種為了一點錯誤而“心虛”認錯的感覺了。如今的人,不要説偷一塊橡皮,就算偷了一個國家,偷了別人的老公,他/她也面不紅,心不跳。撒謊,就更不要説了。大人撒謊的時候,比真話還要感人。無論是多麽惡劣的罪行,無論是偷盜姦淫,殺人放火,只要沒有被人抓一個現行,“大人們”是不會有認錯和悔改的打算的。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中,讓這些“成熟的人”悔改的地方,不是校長的辦公室,不是自己家中的客廳,而是勞改所,是監獄,甚或死囚房。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悔改”這個訊息,雖然耶穌在世的時候,曾經呼籲千萬遍,但是,每一個時代的人們仍舊不願意接受悔改的現實,更不願意聆聽悔改的訊息的原因吧。因為我們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是一個有“閱歷”的人了,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了...就是這些所謂的“什麽什麽人”的思想,讓我們在許多時候,執迷不悟,就算是死路一條,也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傲氣而破釜沉舟。所以,耶穌說過很多次,孩童比那些經師們更容易進天國。就是因為他們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所謂“赤子之心”,我想就是耶穌所指的“悔改”之心吧。 一個成年人如果懷有這樣的“赤子之心”的話,那麽,就是説他的心還沒有變得麻木不仁,對於善良和罪過的感知還是那麽敏銳。這樣的心態,不一定讓人看低自己,給自身加上不可負荷的重擔,而是讓自己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中,能夠及時地更正自己眼前的道路。許多時候,我們兒時的純真被歲月的沙粒消磨殆盡。就好像那棵矗立在葡萄園中央的無花果樹一樣,我們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那些繁茂的枝葉上面,而沒有用心去結出應結的果實。主人希望我們的果實能夠“以備不時之需” ,在其他的樹上沒有果實的時候,我們這棵樹可以碩果累累。所以,他揀選了我們,培植了我們。然而,結果呢?往往是“被選的”變成“被拋棄的”,“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就是“悔改心”帶來的區別,帶來的改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