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第二主日:耶穌顯聖容

耶穌顯聖容的時刻,是耶穌受到光榮的時刻,也是他向宗徒們顯示他真實身份的時刻。耶穌雖然在世生活三十餘年,但是,他的顏容卻沒有流傳下來。雖然説意大利的都靈留有耶穌的面巾,可是,耶穌真正的面容還是一個未知的問題。記得許多年前,有人在一處雪山頂上拍照。拍下的圖面里,卻凹陷出一個酷似耶穌面容的圖像。許多人更加相信這是一個來自上天的“標記”,抑或是一個奇跡,讓人們可以看到耶穌的聖容。於是,有的人就將這幅圖畫當作聖像恭敬了起來。
人們如此的做法,我們不必加以評論。不過,這裏直接就是反映出一個基本的信仰問題。在我們受洗歸於教會的時候,有一句話我們記得很清楚,那就是:“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既然是天主,或者耶穌揀選了我們,那麽,對於這位揀選我們的天主,我們都很急切地想要瞭解他的身份。耶穌究竟是誰?
在日常的經驗中,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認識和瞭解,首先來自於他的外貌和衣著。一個人的長相和穿著雖然不是這個人的全部,可是,我們都相信所謂的“相由心生”的說法。面目的猙獰,自然來自於內心的猥瑣;平靜的音容,自然發自內心的溫和。一個冷血的殺手和一位慈悲的聖人,二者的面相是絕對不相同的。
當然了,所謂的“外貌”,也有它欺騙性和虛假性的一面。在新聞上,我們看到許多大姦大惡之徒反而許多時候都具有“忠厚老實”的外貌。否則,他們也不會將許多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為非作歹。
人們彼此之間的認識方法,許多時候也應用在了對於天主的認識問題上。耶穌究竟是誰?我們開始都渴望能夠擁有一張他的照片。透過這張照片,我們可以藉以加深對於天主的認識和瞭解。不過,問題是,耶穌並沒有留下任何照片。雖然,今天的聖經裏面描述耶穌的“面容改變,衣服潔白發光”,可是,我們還是不知道是如何地“改變”。伯多祿的反應在這裡頂多算是一個註腳:至少證明耶穌當時的形象乃是無比的光明和神聖,以至於讓伯多祿常目結舌,不知所云。
說到這裏,為什麼我們要去瞭解耶穌的身份呢?瞭解耶穌的身份和我們自身的信仰又有什麽關係呢?
其實,答案很明顯。耶穌的身份就是我們信仰的全部。一個基督徒,無論信主幾年,每一個人都應該對於耶穌有一定的認識,也就是對於耶穌的身份有所瞭解。如果不瞭解這位揀選我們的天主的話,那麽,我們追隨他的道路又該如何去走呢?
不過,本主日的福音告訴我們,耶穌真正的身份不僅僅在於他顯示聖容的那一刻。那一刻雖然是光榮的一刻,可同時也是“討論”他受苦的一刻。福音説:“梅瑟和厄里亞在討論他如何去世的事情。受苦和光榮,這兩種事情在我們人類的經驗中是互相牴觸的,但是,在耶穌的生命中卻是同一事實的兩面。
當然了,伯多祿所看到的,所記得的,並非這些。他感受到的只是那位“光耀無比”的耶穌的形象。雖然,耶穌命令他們不要告訴其他人,但是,伯多祿也因此受到了鼓舞。因為至少他看到了這位出身木匠的師傅的“偉大”的一面。可惜的是,這種“榮耀感”并沒有讓伯多祿在耶穌受苦的那個晚上,背叛師傅的命運:“我不認識他!”
所以,在初期教會的傳承中,門徒們都在反省一個極為深刻的問題:耶穌究竟是誰?當教會受迫害的時候,在教會成為國教的時候,在教會處於黑暗的階段,等等,在這些時候,耶穌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似乎就決定了教會的命運和方嚮。
其實,“耶穌究竟是誰?”這個問題不只是決定了教會的方嚮,它更加界定了我們自身的生命方嚮。福音中説:“這是我的愛子,是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從他!”仔細反省這句話,其中似乎有些地方和常情不合。
耶穌,乃是天主的第二位聖子。天父和聖子之間的關係,照我們人情事理來說,似乎不應該是一種“揀選”和“被揀選”的關係。用日常的話來說:父親是不能夠“揀選”自己的孩子的。一對夫婦有了孩子,那就是你們的子女,這種關係不是你們“揀選”而來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常聽人說,“斷絕父子、母女關係”。可是,事實上,他還是你的兒子,你仍舊是他的母親。這樣的親情關係不會因為否認而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那麽,為何天父要向人宣布:“(聖子)是我所揀選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就幫助我們深入瞭解一些耶穌的身份問題。
耶穌,乃是歷史中的一個人。耶穌的誕生和生活其實“除了罪過,與我們常人無異”。德國的一位近代哲學家曾經把人的存在看成一種動態的事實。他所看到的“人”,並非只是一個擁有四肢的人。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一種關係的交叉點。比如說,你的孫子在誕生之前,還在母胎的時候,我們這個社會已經給他準備好了一套預定的關係網,具體說就是,他將來降生後是某人的孫子,他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父母給予他的家庭如何,貧窮還是富有,將來有沒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可能接觸到的朋友是些什麽人,他的相貌如何...等等這些問題,在他出生之前都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了。而這些約定俗成的東西即將要成為他將來身份,將來命運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他的出生,就如同一個人搬進一座蓋好的房間一樣,房間裏面的擺設和居住的人都已經在那裏了。對於這些“關係网”,我們是沒有選擇的,也就是“被揀選”的。
在這個層面,耶穌和我們常人一樣,也是“被揀選”的。他的出生環境,社會地位,身高和相貌,朋友和親慼等等,這些都不是他所能夠選擇的。
但是,這位“被揀選”的耶穌,想要完成自己作為“默西亞”,“天主子”的身份的話,他需要主動地去“揀選”自己的身份和命運。換言之,雖然天父宣認説:“你是我所揀選的”,但是,想要真正成為天父所揀選的人,耶穌還要主動地選擇他應該走的道路。這也就是他和梅瑟和厄里亞所要討論的問題:如何在耶路撒冷完成天父的使命,選擇他的命運。
梅瑟和厄里亞,此二人都是天主的忠實僕人。他們也都真實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們雖然經過許多磨難和誘惑,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天主。耶穌所要走的道路,既不同於梅瑟,也不同於厄里亞。耶穌來到世界上,不是像梅瑟一樣去代替天主像他的子民頒布“新的法律”,他來是為了“成全法律”。另外,他也不是像厄里亞那樣,向人們宣布“預言”,因為他來是為了“完成先知們的預言”。可想而知,“成全法律”遠遠比製定法律要艱難;“完成”預言,要比宣講預言苦難得多。成全法律,之所以艱難,因為你要身體力行,一絲不苟;完成預言,之所以困難,也是因為在所有的預言當中,你是沒有選擇的,是“被揀選”的,但是,在這樣一種“被揀選”的命運中,你要主動地完成生命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才是耶路撒冷的犧牲所在。
反省到此,我們不得不回觀自身。生命中,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感到自己眼下的生活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在這個“我”,並非是我真正的身份;抑或對於生命中的許多人和事,我們感到無奈和不得以。對於這些抱怨和不得以,我們一方面向天主要求改變,另一方面又在那裏怨天尤人,怪自己生不逢時,時不我予。可是,此時也許我們忘記了自己領洗時的那句話,天主説:“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如果我們真地接受了這個“被揀選”的身份,那麽,我們有沒有如同耶穌那樣,在法律和恩寵上,主動選擇那位揀選我們的天主呢?
生命有的時候,的確如同那位哲學家所說的一樣,是“墜入”了一種約定俗成的關係網。但是,這個“网”并不是我們身份的全部。一個人可以生在書香門第,但是,這並不能保證他將來金榜題名;一個人的父母也許經商有道,家境富有,可是,這也不能擔保自己的子女也是商界奇才,持家有方。換句話説,“被揀選”的事實,或者説這個無奈的事實,其實,就是我們真實的人性,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事實。但是,還有一種與此相反的力量存在人的生命中,這就是“選擇”的力量。這種主動選擇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世俗的勢力往往希望人們隨波逐流,或者所謂的“率性而為”;但是,另一種更加空靈的聲音卻讓我們主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主動去選擇自己的生命。這就是耶穌帶給我們的信仰之路。所以,現實中一旦一個人開始放棄,開始隨波逐流的時候,他的生命就完全成了被動的結局;可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追求理想,想要完成使命的時候,他所感受到的才是一個“真實”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徒有其表的行屍走肉。信仰固然是天主對於我們的召叫,然而,這種召叫也需要人們自己邁出雙腳,就算艱難,也要選擇這種召叫而完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