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人子來,是為服侍人
信仰是一種生活。任何的生活都是有起伏高低,成長變化的。記得小的時候,每一次看到那些聖人們,特別是宗徒們的相片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他們頭上的那些“光環”。父母説,那些光環乃是他們聖潔的象征。所以,之後每一次談論聖人的時候,都會覺得他們全部是一些不同凡響的超凡之人:不會犯罪,不會犯錯,不會令人失望,不會讓人生氣...總之,在兒時的理解中,所謂的聖賢都是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偉人。
不過,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開始接觸聖經之後,才發現:原來那些所謂的“聖人”並非就是“生而成聖”的。每一個聖人的背後都有自己一段成長和掙扎的艱難歷程。比如,本主日的福音就生動地記述下來宗徒生活中一段真實的片段。宗徒們,乃是耶穌生平當中最為親近的一群。也是最先領受耶穌祝福的一群。可是,作為耶穌基督將來的繼承人和教會的基石,這些人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似乎在起初就是一般聖德高尚,舉止不凡的“賢人”。因為他們也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去嫉妒,去爭寵:“那十個人聽了,就惱怒雅各伯和若望”(10:41)。不過,雅各伯和若望也並非良民,他們居然當著其他門徒的面,要求耶穌應許給他們將來的尊位。
由此可見,人性的弱點在門徒身上並沒有消除。儘管有耶穌每日的教導和祝福,他們仍舊需要腳踏實地地,謙虛地去面對和剋服這些弱點。畢竟,信仰是需要成長的。
看到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不僅讓我想起一個小笑話。說是一個人每餐要吃四個饅頭才可以吃飽。可是,吃四個饅頭覺得很麻煩。所以,他就想:“既然我吃到第四個饅頭才會吃飽,那麽,如果我直接吃第四個饅頭,不就即刻飽腹了么?”這個人的想法,當然幼稚可笑。不過,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也沒有什麽區別。因為他們向耶穌要求的只是“結果”:“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一個坐在你的右邊”(37)。可是,耶穌的話卻是在提醒他們,不要只是盲目地妄求“結果”,而是應該低下頭來,看到走向結果的準備和“過程”,那就是“你們能飲我的爵嗎?”耶穌的話很是明白:如果你們看不到“當飲之爵”的話,那麽,“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麽!”
論及“結果”和“過程”的問題,其實,時下的許多思潮都可以反映出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思。很多年前,電臺上的一個主持人在“熱線服務”上回答一個青年的提問。當論及人生和信仰的時候她説:“這就如同一個人出門旅行。你不要因為想著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風景”。這個主持人的觀點特別清楚,就是勸導那個年輕人應該“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其實也是今日社會的主流思潮。許多人們挑戰傳統觀念,反對權威法律,甚或做出一些“聞所未聞”的事情來,其背後隱藏的概念,其實就是“活在當下”。
當然了,對於“活在當下”的解釋見仁見智。極端的解釋就是讓人放棄一切道德傳統的“束縛”,從而去過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比如:結婚和外遇的問題;好人吃虧,壞人瀟灑的反思等。不過,稍微溫和的解釋顯得就可以讓人接受:結果和終點固然重要,但是,過程和旅途也是同樣重要。比如說:來生和今生的關係;做大事和犯小錯的關係等。一個人是否因為相信永生從而忽略今生呢?一個人是否可以因為想做大事,從而不在意手段如何呢?一個人可否因為家族的榮譽,宗教的純潔,從而殺害自己的子女,犧牲他們的幸福呢?(新聞中我們看到過類似的報道)我想這些反思其實也都是信仰上的反思。
回觀今日的福音,其中也有一個結果和過程的問題:“成為長上”和“服務他人”。這兩件事情,在今日的社會中是不可以混同的。領導就是領導;打工的就是打工的。領導講究的是權威和霸術;服務強調的是耐心和謙遜,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麽灰色地帶可言。
可是,耶穌的解釋獨具一格:成為長上,就是服務他人;服務他人,才有資格成為長上。如此,結果(成為長上)和過程(服務他人)就合併成為同一件事實了。
這樣的解釋突出了基督信仰的特質:愛的事實。因為只有在愛的指引下,“服務”才不至於變質為控制他人的藉口,而權威也不會淪為利用他人的工具。中國人的父母都喜歡為孩子,特別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服務,但“服務”太多的時候,就已經不是服務了,而是一種讓人窒息的操控:女兒找什麼朋友,兒子娶什麽様的媳婦;做什麼工;住什麽房;什麼時候該抱孫子;什麽時候起床等等,這些都要由父母的“服務”來決定。否則,就是“忤逆不孝,狼心狗肺”。其實,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關於“服務”的限度和多少的問題,而是關於服務的動機和態度。在基督信仰的世界中,真正的服務應該是基於愛德的,因為只有愛德才是平衡結果和過程的準星。
說到最后,信仰的結果和過程也如同服務的本質一樣,是中和的,同一的。將來的“永生”不是脫離了過程的一種孤立的“結果”,而是蘊藏於整個信仰的“過程”當中的。一個人可以同時懷有對於永生的美好憧憬,但同時過著一種唯利是圖,卑鄙虛偽生活“過程”。可是,對於結果憧憬無論多麽美好,如果沒有美好的過程的話,都不過是海市蜃樓, 浮雲一片。好的結果蘊育於好的過程;好的信仰必然導入好的永生。如果一個人作人尚且不行,做鬼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又從何談及永生呢!
不過,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開始接觸聖經之後,才發現:原來那些所謂的“聖人”並非就是“生而成聖”的。每一個聖人的背後都有自己一段成長和掙扎的艱難歷程。比如,本主日的福音就生動地記述下來宗徒生活中一段真實的片段。宗徒們,乃是耶穌生平當中最為親近的一群。也是最先領受耶穌祝福的一群。可是,作為耶穌基督將來的繼承人和教會的基石,這些人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似乎在起初就是一般聖德高尚,舉止不凡的“賢人”。因為他們也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去嫉妒,去爭寵:“那十個人聽了,就惱怒雅各伯和若望”(10:41)。不過,雅各伯和若望也並非良民,他們居然當著其他門徒的面,要求耶穌應許給他們將來的尊位。
由此可見,人性的弱點在門徒身上並沒有消除。儘管有耶穌每日的教導和祝福,他們仍舊需要腳踏實地地,謙虛地去面對和剋服這些弱點。畢竟,信仰是需要成長的。
看到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不僅讓我想起一個小笑話。說是一個人每餐要吃四個饅頭才可以吃飽。可是,吃四個饅頭覺得很麻煩。所以,他就想:“既然我吃到第四個饅頭才會吃飽,那麽,如果我直接吃第四個饅頭,不就即刻飽腹了么?”這個人的想法,當然幼稚可笑。不過,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也沒有什麽區別。因為他們向耶穌要求的只是“結果”:“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一個坐在你的右邊”(37)。可是,耶穌的話卻是在提醒他們,不要只是盲目地妄求“結果”,而是應該低下頭來,看到走向結果的準備和“過程”,那就是“你們能飲我的爵嗎?”耶穌的話很是明白:如果你們看不到“當飲之爵”的話,那麽,“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麽!”
論及“結果”和“過程”的問題,其實,時下的許多思潮都可以反映出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思。很多年前,電臺上的一個主持人在“熱線服務”上回答一個青年的提問。當論及人生和信仰的時候她説:“這就如同一個人出門旅行。你不要因為想著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風景”。這個主持人的觀點特別清楚,就是勸導那個年輕人應該“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其實也是今日社會的主流思潮。許多人們挑戰傳統觀念,反對權威法律,甚或做出一些“聞所未聞”的事情來,其背後隱藏的概念,其實就是“活在當下”。
當然了,對於“活在當下”的解釋見仁見智。極端的解釋就是讓人放棄一切道德傳統的“束縛”,從而去過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比如:結婚和外遇的問題;好人吃虧,壞人瀟灑的反思等。不過,稍微溫和的解釋顯得就可以讓人接受:結果和終點固然重要,但是,過程和旅途也是同樣重要。比如說:來生和今生的關係;做大事和犯小錯的關係等。一個人是否因為相信永生從而忽略今生呢?一個人是否可以因為想做大事,從而不在意手段如何呢?一個人可否因為家族的榮譽,宗教的純潔,從而殺害自己的子女,犧牲他們的幸福呢?(新聞中我們看到過類似的報道)我想這些反思其實也都是信仰上的反思。
回觀今日的福音,其中也有一個結果和過程的問題:“成為長上”和“服務他人”。這兩件事情,在今日的社會中是不可以混同的。領導就是領導;打工的就是打工的。領導講究的是權威和霸術;服務強調的是耐心和謙遜,這兩者之間似乎沒有什麽灰色地帶可言。
可是,耶穌的解釋獨具一格:成為長上,就是服務他人;服務他人,才有資格成為長上。如此,結果(成為長上)和過程(服務他人)就合併成為同一件事實了。
這樣的解釋突出了基督信仰的特質:愛的事實。因為只有在愛的指引下,“服務”才不至於變質為控制他人的藉口,而權威也不會淪為利用他人的工具。中國人的父母都喜歡為孩子,特別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服務,但“服務”太多的時候,就已經不是服務了,而是一種讓人窒息的操控:女兒找什麼朋友,兒子娶什麽様的媳婦;做什麼工;住什麽房;什麼時候該抱孫子;什麽時候起床等等,這些都要由父母的“服務”來決定。否則,就是“忤逆不孝,狼心狗肺”。其實,這樣的問題並不是關於“服務”的限度和多少的問題,而是關於服務的動機和態度。在基督信仰的世界中,真正的服務應該是基於愛德的,因為只有愛德才是平衡結果和過程的準星。
說到最后,信仰的結果和過程也如同服務的本質一樣,是中和的,同一的。將來的“永生”不是脫離了過程的一種孤立的“結果”,而是蘊藏於整個信仰的“過程”當中的。一個人可以同時懷有對於永生的美好憧憬,但同時過著一種唯利是圖,卑鄙虛偽生活“過程”。可是,對於結果憧憬無論多麽美好,如果沒有美好的過程的話,都不過是海市蜃樓, 浮雲一片。好的結果蘊育於好的過程;好的信仰必然導入好的永生。如果一個人作人尚且不行,做鬼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又從何談及永生呢!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