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枝主日


上個主日,我們反省了關於“犧牲”的主題。任何的“犧牲”本身,其實,都是一種選擇。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去為了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抑或什麽事業去犧牲自己。同樣,任何所謂的“犧牲”行為,如果不是自願的話,不是自己選擇的話,其本身也就不能算是什麽捨己為人的高尚行為。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看到有些人特別懂得為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事業去做出犧牲。比如,在加拿大這個移民國家里,許多移民的父母的的確確為了孩子而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他們可以為了孩子更好的將來,放棄自己在國內相對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種種困難,只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一個更好,更幸福的將來。
這些父母為孩子做出的犧牲,的確十分感人。作為子女的,的確也應該為此心存感激。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卻發現,某些父母為孩子做出的犧牲最終卻不能換得孩子們的感激。甚至,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中,孩子們還是特別地厭惡父母為其所做的一切。為什麼呢?
在一些真實的移民個案中,其中有這樣兩件事情:第一個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到這裡穩定之後,就特別地希望他們的女兒可以稱為律師或者醫生。所以,自小,他們對於孩子的家教甚嚴。雖然是在北美這樣一個自有的國度里,他們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例如,什麽時間可以看電視,什麽時間應該讀書,什麽時間必須睡覺等等這些都在父母的管制之內。最終,因為孩子的興趣並非是醫生,所以,她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完成學業。就算如此,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咬緊牙關,終於等到孩子獨立了,畢業了。經過幾年漫長的實習過程,她終於可以獨立行醫了。然而,孩子這麼多年來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好心”壓制下熬過來的。雖然,孩子內心特別討厭醫生;可是,同時,礙於父母的辛苦,還是咬牙挺到了最后。不過,行醫沒有多久,卻因為內心的壓力過大,曾一度換上嚴重的抑鬱症。加上她因為叛逆而交接的那些不良朋友,導致心理上更大的壓力和無奈。所以,曾有幾次還試圖自殺。她的父母後來每次看到自己的女兒,都在內疚地説:“早知道今天。我們就不會強偪着她去從醫了。孩子的笑容,其實才是我們最為掛心的”。
另外一個個案也是十分常見的。父親是國內的幹部。母親是經商的。家庭富裕。所以,送女兒出國讀書。在大學里,她認識了一個男生。彼此特別相愛。可是,女孩的爸爸極力反對。因為男孩子的樣子有點“黑”。如此,父女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終,還是女兒拗不過父親。他不再為她付學費,並且威脅她“要他,要我?”女孩子也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的“犧牲”給予的,所以,也就灑淚和自己心愛的人分手了。提前回國。不到一年,就跟父親介紹的一個男人結婚了。這樣婚後的生活,可想而知。
其實,許多人做出犧牲的同時,也都附帶了另外一個條件:“我為你(們)犧牲了那麽多,你就應該完全聽我的。不然,你就是忘恩負義,沒良心!”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我們為別人做出了犧牲,做了些什麽,如果以此成為挾制他人,控制他人的砝碼的話,這是完全有失公道的。最終,這些所謂的“犧牲”換來的並非彼此的幸福和快樂,而是無盡的內疚和痛苦。
因此,任何犧牲,作為一種選擇,也要尊重他人的選擇;抹殺了他人的自由和選擇,所謂的“犧牲”就會稱為一種操控和毀滅。
從犧牲,到選擇的問題,我們其實還是在討論耶穌的救恩工程的問題。耶穌在今天所謂的“榮進耶路撒冷”,其實是他為我們人類做最后犧牲的開端,因為他這次進入聖城,就要完成自己的踰越奧跡,也就是死亡和複活的過程。所以,耶穌進城的方式並不是那種招搖過市,衣錦還鄉的方式,而是“騎在驢駒上的和平君王”。到迄今為止,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是“經上所預言”過的,也就是説,完全是按照天主的安排和計划進行的。
然而,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耶穌也曾經經歷過不斷選擇的過程:為主犧牲,這個問題毫無疑問。不過,犧牲的方式呢?是按照人性的方式?還是按照天父的方式呢?換句話説,是我的意願,還是“父的意願呢?”
人性的方式,一定是比較風光和悲壯的。他可以以超人的方式“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從十字架下來吧!”,“你複活了死人,來救救你自己吧!”…… 甚或,像門徒們所期待的那樣,耶穌可以帶領他們揭竿而起,運用自己的神力統御世界,完成救贖大業。他們也可以最后分得一杯羹“坐在他的左邊,或者右邊”。
另一方面,天父的方式,則是“謙卑自己,服從至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遭受人們的唾棄和辱罵,好像他是一個有罪之人”。這樣的方式,的確令耶穌掙扎過,抗拒過。他在山園的時候,想到如此的將來,曾經讓他驚慌不已。然而,最終,他還是選擇的“父的意願”。“愿你的旨意承行在人間”。所以,也因此,耶穌的犧牲可以使得普世人類得到救贖。“普天率土,一聽到耶穌的名號,無不屈膝叩拜”。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做出的“犧牲”沒有得到預期的迴報,也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我們把自己的付出當成一雙鐵手扼殺了對方自由的緣故。有的時候,特別是家人的關係中,夫妻,父母子女,婆媳之間更加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有個笑話説:一個人特別喜歡養公雞。然而,多年來他養的公雞都很難成活。不是因為他不努力,也不是因為他餵食不夠,而是因為他作息時間的問題。原來,這個人是個“夜貓子”:晚上不睡覺,早上睡懶覺。然而,他的公雞剛剛長大一點,就開始打鳴了。所以,每天他聽到打鳴的公雞,出來就給殺了。有一隻長大了,又打鳴了,所以,又被他殺了。因此,他養的公積,永遠都沒有“成雞”的那一天。鄰居每次看到他殺雞,都勸他:何必呢?該一下生活習慣,不就問題了嗎?那人聽後,氣氛地説:“我養公雞,是為了賣肉,或者鬥雞,而不是為了讓它們打鳴吵我!讓我一個人,為了一隻雞去改變,門儿都沒有”。
打鳴,是公雞的天性。作息時間,是人們後天的習慣。為了一個可有可無的習慣,而試圖去扼殺他人的天性,這就是我們所有“犧牲”的一個極端表現。許多年輕的夫婦,在初期組織家庭的時候,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一個選擇:是我自己該習慣,還是讓他/她該喜好?我們的第一選擇,通常都是讓別人“改頭換面”;更改我們的“習慣”,無論這個習慣是新的還是老的,我們都覺得幾乎沒有可能。如此,也就是家人之間關係開始變得挑剔,惡化的開端。

假如説,耶穌如果不是如此謙虛地進入耶路撒冷,而是用一種帝王般的方式,或者領袖的方式,難道就不能完成救贖工程嗎?這麽一個細節,難道也不可按照“我的意願”嗎?的確如此。當子愛父,愛到完美的時候,他會絕對地選擇父的方式來做一切。因為真愛,不是操控,而是成全對方。人的天性中,時時會有真愛的跡象,例如,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夫婦看到自己的孩子偎倚在自己懷中,疼的讓人按耐不住的時候,他們的確可以為了這個嬰兒,改變自己所有的一切。所謂的作息時間,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