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12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

在本主日的福音中,聖史馬爾谷給我們記載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耶穌治癒患病的婦人,另外一個則是複活了雅依洛的女兒。毋庸置疑,這兩件事情都不是普通的事件,而是兩個奇跡。 奇跡,在四福音以及初期教會的生活中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特別是耶穌自己複活的奇跡,更是構成了我們信仰的基礎。每一次我們宣認自己的信仰,亦或是向他人傳播福音的時候,我們都會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如何向今天的人們解釋所謂的“奇跡”呢?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崇尚理性的社會,任何超乎自然的事情,都被視為迷信或者幻覺。有些比較激進的基督教派甚至否認了聖經中所有的奇跡。在他們的眼中,這些都是當時人們用來迷惑人們的伎倆,建構宗教派別的手段。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的教會在過去對於奇跡也有一種辯護性的解釋: “奇跡是可能的嗎?”“是可能的”。 “但是,為什麼我向天主要求奇跡的時候,什麽也沒有發生呢?” “奧!那可能是因為你求的心不夠真切!” “不會的。我祈求的心很純,很真,我從來沒有這樣認真祈求過!” “奧!那也可能是因為你求的不當...你求的,不是天主所要給的” “可是,天主的究竟要給我什麽呢?我有怎麽知道呢?..." "... ..." 我記得過去在小修院的時候,每一次我們問道奇跡的問題,我們的老神師都會這樣回答。這樣的回答是一種護教性的答案。因為無論你怎麽追問,都是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出現。 可是,這樣的回答在幾天恐怕已經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也不再接受如此的答案。慶幸的是,我們的聖經乃是一種生活的天主之言,在其中,我們總是可以聆聽到天主在此次此地對於我們的啓示和言語。如果我們仔細反省本主日的福音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奇跡是如何發生的:那個患病的婦人之所以得到治癒,就是因為她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服,必然會好”(5:28),這,就是信的效果;而雅依洛呢? 他一看到耶穌,便跪在他面前,懇求他:“我的女兒快要死了,求你給她覆手”。這,就是愛的效果,因為他沒有為自己要求什麽奇跡,而是處於對於女兒的愛情,向耶穌當街下跪。 其實,翻邊聖經,所有奇跡的發生都莫過於這兩種原因:信和愛。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走到問題的下一個層面:信和愛,這兩個創造奇跡的原因,究竟在多少人的身上存在呢?我們知道,信,不是一個人一時衝動,也不是一種短暫的情緒而已

若翰誕辰

洗者若翰,這位“曠野中的呼聲”曾經被耶穌稱為“最大”的先知。他的偉大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為耶穌而致命,更是因為他用自己整個的生命來為基督鋪平道路,成功地完成了他作為先知和耶穌前驅的身份。 所謂的“前驅”,其實就是“拋磚引玉”中的那塊磚石,亦或者造就千里駒的那位“伯樂”先生。在人們找到寶玉的剎那,或者發現千里良駒的時刻,誰還會在意那塊引玉的石頭?!或者惦記著那位發掘良馬的“伯樂”呢?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這樣,記載下來的只有偉人,而偉人背後的“偉人”多數都已經被人淡忘殆盡。有些偉人固然說自己是“站在偉人肩上”的人,可是,現實中,人們個個都爭著踏在彼此的肩膀之上,而不甘成為他人的墊腳之石。 記得我們很久只看分享過一個關於富翁的故事:説是一個富翁不慎落水。河水太深,太急。眼看他就要被沖到不遠的瀑布低下。恰好這個時候有個年輕人划船經過。於是,富翁大呼救命。那個青年趕緊划船過來。可是,富翁覺得他划得太慢,於是説:“你快過來,我給你一千元”。但是,過了幾分鐘,那只船似乎還是離他很遠,而且速度并沒有快起來。因此,富翁將價錢加倍:“二千元”。船似乎更加慢了。眼看自己快要被衝下去了,富翁急呼:“快來救我!我給你一百萬!”奇怪的是,那個青年似乎并沒有他提高價錢而加快速度。不一刻,那個富翁就被衝入懸崖。而那個青年也開始抱頭痛哭。 見到的人們以為他在哭那個富翁。可是,青年自己明白,自己在哭自己的那“一百萬”。原來那個青年發現自己每一次慢下來的時候,那個富翁給的價錢就會翻倍。所以,他就故意划得很慢,以便得到更多的迴報。等他聽到“一百萬”,急著要救那個人的時候,為時已晚。那個“一百萬”就這樣隨著那個富人被水沖走了。但是,青年最后還是埋怨那個富人説:“當我開始全心準備救他的時候,一腔仁義的時候,他為什麼説要給我錢呢!” 是富翁錯了?還是那個年輕人錯了? 也許兩個人都錯了。富翁之所以錯了,就是因為他只知道“有錢能使鬼推磨”,而忘記了,原來有錢也可以引鬼上身。一個年輕人的好意,被他那種生意場的“精明”染成了卑鄙的貪慾。那個青年人的錯更加清楚:見利忘義。而最終呢,所有見利忘義之徒多數都會最終“人財兩空”,憤憤而終。 人性中的這種弱點或者陰暗,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其例。透過此,其實讓我們更加明白若翰的偉大之所在。 舊約中,在若翰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先知論及默西亞,基督的到來。有些甚至為這種預言和信

種子自長的比喻(谷26-34)

“天國”乃是耶穌基督宣講的核心,也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的基礎。對於這樣一個如此重要的概念,耶穌曾經引用許多比喻來向他的聽眾描述天國的特征。可是,天國的內涵和生命力太過丰富,所以,耶穌也只好借用普通大眾都可以明白的比喻,來一點一滴地闡釋天國的奧秘。馬爾谷説:“如果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34)。耶穌所講的比喻雖然有許多,可是,每一個比喻也只可以描述天國的一個方面而已,至於天國的全部奧秘,仍舊是一個永生的話題。 一個人皈依天主,相信了耶穌,不代表他已經明白了所有的信仰奧秘。所以,更不可以不懂裝懂,試圖向他人妄加解釋天國的奧秘。聖經裏面所記載的這些真理,儘管不是全部的真理,但是“為了我們信而得救”已經是足夠得了。也因此,如果有人説:“除非我將所有的信仰奧秘想明白了,我絕不會冒然接受信仰!”,那麽,恐怕這個人永遠都等不到皈依天主的時刻了。因為,天國的奧秘和真理,我們世人看到的只不過是一斑而已。 在今天的比喻中,耶穌借用種子的比喻來解釋天國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她的生命力!什麽是天國的生命力呢?在耶穌看來,天國的生命力如同一粒種子的生命力一樣,它有自己生長的規律。一個農民可以決定播種什麽種子,是蘋果?是小麥?還是大豆?但是,種子的生長卻不是農民決定的。大豆的種子,只能生出大豆;蘋果的種子,只能結出蘋果。因此,在耶穌的眼裏,追求天國,其實就如同一個人培育種子,呵護生命是一樣的道理: 首先,播種的人應該關心所播下的種子。種子固然能夠自然生長,但是,土壤的質量,施肥和澆水,這卻是人們應該要做的。否則,種子再好,也只會在地下腐爛發臭。耶穌所宣講的天國固然是一件很美好,賞報很豐富的奧秘,可是,就算這樣的一個奧秘,也只有在人的關心之下才可以結出果實。當人們看不到宣講的果實的時候,就會抱怨信仰“太過保守,太過乏味”,也許應該更改一下,以便適合當代人的口味。不過,真實的原因也許並非因為信仰的內容,也就是天國的種子,已經過時,而是因為我們內心里根本沒有真正在意天國的生命力。信仰為某些人,也許只是謀生的工具;為有些人,也許只是地位的象征;為另外一些人,也許只不過是消遣的理由......儘管人們領受的聖洗聖事是有效的,但是,聖事的效果卻被遏制了。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像關懷生命那樣來關注自己的信仰。種子固然種在了我們的心田,可是,這個種子卻被放置在一個遺忘的角落。 其次,就算是培育生命,也需要

基督聖體聖血節

Image
 這個月的17日是父親節。想必唐人街的中餐館里一定是人滿為患,熙熙攘攘。子女們都希望在這一天可以對自己的父親表示一點孝心,同時,在這個繁忙的 社會中,也不失是一個家庭團聚的好機會。當然了,表達孝心的方式不僅僅只是“喝茶”而已,買條皮帶,送套衣服,亦或買一塊手錶,這些都可以讓一位父親在 “父親節”的那天笑口常開。 如果父母已經過世了呢,人們還有“清明節”來表達這份孝心。“上墳掃墓”,這是對於亡者表達尊重和懷念的最為普遍的做法。作為教友的呢,也更可以在那一天為故去的父母奉獻彌撒和祈禱。但是,我的一個朋友祭奠清明的方式卻讓我耳目一新。 在 每一年清明的這天,他和別人不同,不是去墓地獻花,燒香,而是去探望他那年近古稀的外婆。自他母親去世一直到今天,風雨無阻,在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在外 婆家。有的朋友不太明白,所以就詢問他這麽做的原因是什麽。原來,他的母親在家裡是長女。外婆又是寡婦。所以,他母親自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操持家務,炤 顧整個家庭了。不幸的是,他的母親可能因為操勞過度而患了癌症,才五十多歲就離開了人世。母親去世之前最后的擔心,就是他那年邁多病的外婆。所以,我的那 位朋友覺得,在每一年的清明節讓自己的母親開心的不是放在墳前的那些花朵,而是外婆的笑容。雖然平日也有機會看望外婆,但是,清明這一天,他一定是要探望 外婆的。因為他覺得這才是自己對母親最大的孝心:完成她的心願! 分享到這裏,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本主日的福音:最后晚餐。在最后晚餐中,耶 穌建立了聖體聖事。而關於這個聖體聖事,天主教和許多基督教派有著很大的分歧。我們教會相信,當耶穌説:“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我的血”的時候,麵 餅和葡萄酒就真正地成為了他的體和血。至於麵餅和酒如何成為他的體血,我們在領受的時候,如何与他的聖體聖血結合,那就是很難參透的奧跡了。不過,教會因 為耶穌的話,而堅信不疑。可是,許多基督教派則強調説,這只不過是一種象征性的行為而已。我們領受的仍舊是麵餅和葡萄酒,并不是基督的身體,所以,他們不 承認聖體聖事的真實性,也沒有感恩祭。他們稱之為“聚餐”。 在教會的神學和哲學的論辯中,聖體聖事也是一個難解的話題。 比如,我們在領受基督體血的時候,究竟是像吃東西一樣,消化吸收基督的生命呢?亦或是基督的生命從而代替我們的生命,操控着我們呢?因為如果領聖體代表基 督從此覆蓋我們的生命的話,為

天主聖三主日

天主聖三的道理是我們教會信仰的一個基石,同時,也是最難理解的一端奧跡。天主乃是三位,但是,這三位卻是一位真天主。這樣的奧跡遠遠是超越我們人性理智和經驗的。不過,教會之所以宣認這段信道,並非只是邏輯或者神哲學上的結論,而是因為耶穌的啓示和人類救恩史當中的佐證。 耶穌在啓示這段信道的時候,還告訴我們這“三位”的名字。就是:父,子和聖神。名字的存在,通常都是指向存在物的特性,用以和其他的存在區別開來。天主本來是沒有名字的,祂是“自有者”。不過,耶穌給予我們一個名字,就是為了讓我們加深對於天主的理解。加深對於天主的瞭解,其實,也就是加深對於自己信仰的認識和體會。 首先,我們看到,造成人類和玩物的那“位”天主,乃是“父”。如果人類的出現,就如同父母生育子女那樣的情形的話,那麽,我們人類的尊嚴就得到了肯定。人類,並非天主在實驗室中的一種試驗品,或者一種錯誤的實驗品,一種巧合甚或錯誤。祂創造我們的過程就如同是父母生育子女的過程。因為祂是我們的“父”。 看一看那些初為人父,初為人母的人,我們就可以明白天主為“父”的更深層含義。身為父母的人,在孩子誕生之前,可以説是充滿了期盼和希望。將要誕生的孩子,將會是他們夫妻生命的延續,也是他們生命的結晶。他們可以為了孩子的將來,可以放棄工作,遷徙到遠方;他們可以為了孩子戒掉一些畢生的習慣,戒酒,戒煙,戒毒...當孩子誕生之後,雖然孩子還不能夠和父母溝通,更不能理解父母的愛心,苦心,但是,每一位父母都是這樣無怨無悔地繼續付出。在父母的眼中,這個新誕生的生命不只是人世間的隨便一個小生命而已,其實,這就是父母自己的生命。 如果人世間的父母尚且如此珍惜自己的子女,那麽,當“天父”創造人類,給予我們生命的時候,是不是更加富於愛情和關愛呢?在舊約中,特別是在先知書中,天主經常用父母之愛來形容祂對於人類的愛情:就算母親忘記自己的嬰兒,我也不會忘記自己的子民!這,就是那位創造我們的天主,我們的神!祂絕對不是宇宙中的一種模糊的力量,我們也不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亦或分子偶然的組合,我們是祂的子女,而天主就是我們的父母。這樣一種關係,也就是每一個人人性尊嚴的最深的基礎。 其次,當人類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開始變得一天一天的獨立,我們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和觀點來認識,理解這個世界。所以,所謂的“罪惡”就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因為任何嘗試都是要付出代價,並且帶有一定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