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糧(若6:35)

世界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承認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耶穌基督也是我們的“生命之糧”。不過,對於耶穌是“生命之糧”的解釋,在實際當中卻有著許多顯著的區別。天主教相信,當耶穌説:“我就是生命的食糧”(6:35)的時候,他所揭示的是一種事實;但是,有些所謂的基督教派則認為,耶穌的這句話只是一種比喻:他乃是將自己比喻為一種精神上的食糧。
說到精神上的食糧,自然就會讓我們想起另外一種“肉身上的食糧”。精神和肉身的對立,這是哲學上的“兩元”思想的遺產。所謂的“肉身食糧”,就是人們平日的飲食:麵包,燒賣,紅酒...而所謂的“精神的食糧”,通常是指那些健康的,有益於人類精神生活的活動,像各種宗教活動,偉人的傳記等。在許多的文化中,精神食糧是高於肉身食糧的。所以,那些賺取精神食糧的職業或者人,也就自然而然地高等於那些賺取肉身食糧的人。耶穌的時代就是如此,那些經師的地位要遠遠高於一個木匠或者鐵匠的。其間可謂天壤之別。
然而,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中,這種區別似乎已經沒有過去那樣明顯了。比如,一個藥劑師和一個牧師,在專業領域方面,許多人認為前者的話的可信度遠遠超過後者。換句話説,如今所謂的“專業性”已經替代了過去人們對於肉身食糧的貶低和排斥。
其實,這種精神食糧和肉身食糧之間的對立,完全是多餘的。在最根本的層面,我們的世界實際上只有一種所謂的“食糧”。為什麼呢?因為在人的存在中,這兩種食糧的界限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中國的祖先很早就知道:如果人們吃不飽,根本不理會什麽“禮儀”的問題。俗語説:為了三斗米折腰,就是這個意思。精神生活,在沒有肉身食糧的前提之下,似乎是一輛沒有油的汽車,看著好看,其實毫無用途。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在各種靈修講座,信仰分享前後,都會習慣性地準備一些可以“果腹”的東西來吃。呵呵,看來再好的講座也沒有辦法當東西來吃的。
事實上,所謂的肉身食糧,其作用不僅僅只是給人的精神世界準備一個運轉的身體而已。它在許多方面還可以左右人們的精神世界。俗話説:吃什麽,是什麽!廣東話也說:以形補形。就是指的這個方面。一個人喜歡烈酒,喜歡辛辣的,還是喜歡恬淡的,簡單的食物,這個問題不只是那個人選擇的問題,也是他飲食習慣來決定的問題。毒品和狂飲暴食,這兩種情況是最好的例子。選擇是否吸毒,固然是一個人精神的決定。不過,一旦毒品入口,那個人的精神就要受制於“入口的食物”也就是毒品了。所以,無論在哪一種宗教裏面,控制和調節飲食,也是修心的第一步,也是最為基礎的一步。一個人雖然整日掛在口上説修德祈禱,可是,如果在飲食上狂飲暴食,整日大魚大肉,醉醺醺的話。他的那些所謂的“高雅之言”只不過是酒足飯飽之後消食消遣之言而已。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教會到如今都沒有放棄“齋戒”的傳統。“齋戒”和“祈禱”,在耶穌的眼裏,仍舊是人們剋服誘惑的最好方法。
由此來看,所謂的肉身食糧和精神食糧之間的關係,並非是一種對立,或者兩種並不相干的食糧。它們之間是一種連貫的,互相影響的關係。換言之,一個人想要清心寡慾,必須先要忌口。不忌口,不可以修身。人的心修了,德升了,自然對於飲食也就淡薄了。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再來仔細尋味耶穌所説的那句話:“天主的食糧,乃是由天將下,賜給世界生命的”(6:33),究竟是什麽含義。“由天將下”,即是說,這樣的食糧並非人手所造,并不是大地的出產,而是上天賜給人類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恩寵”。“賜給世界生命”,這句話可以説是天上食糧的功用也是區別於其他食糧之處。人們常說的肉身之糧,只是保證身體的健康;精神食糧,只是供給人們的精神世界一個正常的環境和空間。但是,精神食糧無論多麽高尚也不可以完全代替耶穌這種“生命之糧”。因為生命和“活著”并非等同。為什麼生命不等同於“活著”呢?這個問題不需要辯論。我們只需要到某個監獄裏面參觀一下,或者看一看每天的新聞中關於那些變態的,殘暴的人的報道,我們就會明白其中的區別。“是忙著去死,還是忙著去活”(Die for dying, or die for living),這就是生命面臨的一個切實的問題。所以,我們中國人形容一個生活空虛,內心虛偽,毫無價值的人為“行屍走肉”。可真是恰如其分。
因此,當耶穌説自己就是這種“生命之糧”的時候,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解釋了這種生命之糧的含義:愛的犧牲!真正的“愛”並非只是一種精神品質而已,它是標明一個人具有生命的特征。這樣的生命,帶給人的感覺是幸福和充實。喪失了這種“生命的感覺”,往往是一種沉淪的開端。所以,那些生長在家庭暴力,夫妻不合的家庭中的許多孩子,都很容易在成長中迷失自己,誤入歧途,以致於延誤終身。
如此來看,我們的教會,作為基督的肢體,不應該僅僅是一群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的組合,更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地方。一個團體是否具有生命的活力,外人一腳踏入,即刻可以感受到。如果這個團裡裏面,仍舊充斥了人性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話,恐怕“生命”兩字還是太過遙遠。相反,如果這個團裡裏面,人們可以用自己真實的生活填充這個團體的空間的話,那些遭受生活壓力,不負生活重擔的人們即刻可以在這裏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問題是:我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充盈了生命的氣息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聖神降臨節

聖伯多祿,聖保祿

复活雅依洛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