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2

四旬期第一主日:悔改,信從福音

悔改和信從福音的主題,在常年期的主題中也曾經論及過,不過,我們今天由一個新的角度來看此主題。 教會的四旬期是讓信徒特別準備自己的時期。耶穌的複活帶給我們一個新生,但是,新生命的開始不會憑空發生。那是需要有心地準備才可以做到的。說到準備,那麽今日的福音主題就涵蓋了兩種最好的準備方式:悔改和信從福音。這兩種準備的方式是否具有關聯呢?我們個別看一下就可明白。 首先,什麽是悔改?悔改不只是簡簡單單地一句“對不起”而已。它包括更多的內容。比如,隨便設想一下我們日常最為喜歡的一件東西。應該是你最愛的,例如,玩具,衣服,化妝品,汽車,電腦等。可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朋友將它弄壞了。在你大發脾氣的時候,他肯定會説句“對不起”。可是,這個時候的對不起好像沒有什麽補償作用,因為你所喜歡的東西還是壞了。除非他後來又給你補償一件一模一樣的,也許,你最終才可以釋懷。 再比如更加嚴重一點的。一個人醉酒駕車,撞死一人。然後,他對死者的家屬説對不起。這個時候,也許更加會激怒家屬:“我的兒子死了,難道你一句對不起就完了嗎?” 這些情況下,“對不起”三個字之所以顯得微不足道,乃是因為“對不起”并不能補救你帶給別人的傷害。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補救的。 其實,許多時候,東西壞了,可以換新的。人“壞”了,該如何補救呢?天主不可能重新再造一個人和他一模一樣。所以,“壞”人的唯一補救方法,就是將來變好,或者改良。沒有這種將來的改良,道歉是沒有用的。正因為如此,那些酒鬼,賭徒的道歉一文不值就是這個原因。他給你道歉完了,立刻又恢複舊貌了。久而久之,他的道歉在我們的耳朵聽來象是一種“糊弄”和諷刺。 既然如此,真正的悔改也不應該只是道歉而已。而是包括更改的行為。沒有更改的道歉,為天主近似一種侮辱。就如同一個人左手打人,右手道歉一樣。 分享了悔改的含義,在看一下“信從福音”是什麽意思。天主的福音,其實,就是愛。因為天主是愛。那麽,信從福音,就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勸人去愛。沒有愛德行為的信仰,如同雅各伯所說的一樣“是死的”,因為就連魔鬼也有這樣的信仰。 可是,人應該如何去愛呢?生活中,我們發現:愛人的最大困難不在於愛得多少的問題,而是,在於許多時候,我們的愛反而成了他人的“毒藥”。這一點,我想許多身為父母的都有些許同感。在你為子女含辛茹苦的時候,你得到的回應不一定是感恩和欣賞,有的時候卻是逃避或者怨恨。出現這種情

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本主日的福音中,聖史馬爾谷又給我們記載下來耶穌所行的一個奇跡,就是醫好了一個哥法翁的癱子。這個癱子應該算是幸運,因為他雖然不能擠過熙攘的人群去見耶穌,但是,他的朋友卻從房頂上把他卸到耶穌面前,得以被治癒。在治癒了他之後,耶穌打發他走,説“孩子,你的罪赦免了”(谷2:5)。可是,這句話卻遭來了他人,特別是那些權威人士的非議。他們認為耶穌說了褻瀆之言,因為他自居為天主。這裏,我們應該補充一點聖經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耶穌那個時代,人們通常將苦難和罪過當作一回事。換句話説,就是如果一個人在世界受苦,比如,生病,車禍,失業,夭折等,肯定就是因為他曾經犯了什麽罪過導致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罪過,或者罪過比較少的話,那麽,他在世界上應該是諸事順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的。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今天顯得十分幼稺可笑,可是,在當時卻是人們來解釋世間苦難的一個方法。人間為何有疾病災殃呢?是因為天主不夠仁慈嗎?當然不是。那麽,就是因為人類的罪惡所致了。你受罪,因為你因為罪過而受到處罰的緣故。 明知人們有這樣的觀念,耶穌仍舊告訴他們他自己可以赦罪,就是想讓他們明白到自己真正的身份。他,其實就是天主。所以,他才說:“哪一個比較容易呢?是説,你的罪赦了。還是説,起來!拿起你的床走呢?”(谷2:9)。不過,後來的歷史,我們也知道。那些人最終沒有承認和接受耶穌就是天主子,是天主。為什麼呢? 如今我們之所以接受耶穌為天主子,一方面是因為教會的教導,聖經的見證,另一方面也是許多殉道者的鮮血證明了他就是天主。那麽,當時的人呢?按常理來說,當時的人們應該更容易相信耶穌:他們有所有的經書和預言,他們可以和耶穌交談,親眼看到耶穌的所作所為,為人處事。可是,究竟是什麽原因阻礙了這些人看清楚耶穌的身份呢? 其實,縱觀福音,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之所以沒有接受耶穌天主子的身份,不是因為證據不足,信息不夠,而是因為他們“不願意”接受這個“納匝肋人”作為他們的救世主。簡言之,偏見所為。是偏見遮掩了他們的雙眼,是偏見讓他們釘死了自己的主。 說到“偏見”一詞。廣義來講,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沒有惡意,或者傷害性的“成見”;另外一種則是惡意的詆毀和傷害。 所為的成見,比如,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成見:許多人認為美國人比較自由,個人主義;英國人則比較實際,冷漠;法國人比較有教養,可是散漫;而德國人比較喜歡音樂,有紀律性,可是尚武等等。這些

耶穌治癒癩病人

中國古時有一句話説:“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查則無友”。意思是告誡人們做人處世不可太過執著,否則,沒有人可以跟你處得來。這樣一句話表面看起來似乎很合乎所謂的“中庸之道”,又似“打太極”的道理。過去的時候,許多老華僑教育下一代為人處事不要太多執著,應該學會圓滑處事,這樣你才會廣結善緣,不至於處處樹敵。所以,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或者團體環境下,“法製”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人都不想去做那一個黑臉的包公。人人都想處處逢源,朋友遍天下。有什麽得罪人的事情,還是讓那些所謂的“傻瓜”去做吧。 其實,所謂的“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其真正的意義並非在鼓勵人們做人處世放棄原則,怎麽討好人怎麽做,而是提醒人們在堅持作人正直的前提下也應該學會靈活掌握,以免成為毫無人情味的偽君子。換句話説,就是讓我們在律法和人情之間掌握好一個平衡的尺度。人情不夠,所謂的律法就沒有說服力;律法不多,人情就淪為私情,失去其價值。在這個律法和人情的問題上,我們可以在耶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具體的行事標準。比如,在本日的福音中,耶穌就留給我們一個經典的例子。他來到世界上的主要使命就是為了宣告天主之愛的來臨,所以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及時地幫助和治癒那些有需要和病痛的人。就算是安息日也不例外。因此,那些反對他的人就汙蔑他是一個“犯法者”,“不遵守梅瑟法律的人”。可是,今天我們看到,耶穌並非不守法律。在他治癒了那個癩病人之後,他即刻命令他去見大司祭,並且“奉獻梅瑟所規定的(祭品)”(谷1:44)。我們知道,在那個時代,如果一個人得了癩病,就需要被團體隔離起來。並且被視為“不潔”。就算他的病痊癒了,他也不可以自己走回團體,應首先讓司祭檢驗之後,確定沒事了,才可以重回團體。耶穌如此叮囑那個病人,就是因為耶穌來“並非為廢除法律,而是為了成全法律”。 有一篇小故事可以作為註腳。説是有一個荷蘭的商人在非洲發現了一種特別高貴的花種,所以,他就花重金買來培育。當花開的時候,果然不同凡響。花開之艶,無處能比。許多朋友看到他院子裡這麽多漂亮的花朵,都想從他那裏買些迴去。但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雖然這個人平時都算慷慨,但是,一想到將來自己可以壟斷整個花市,他的那點慷慨早已經無影無蹤了。 於是,那個商人種植的花一年比一年多,在上市之前,他想種植上萬株,然後一次性賣到市場,賺上一大筆。可是,雖然他的花一年比一年多,不過,花朵卻一年比一年小,而且,顔色

耶穌的宣講

教會的拓展有賴於歷代的傳教士的工作。自羅馬初期教會到今天,我們的教會之所以成為一個普世性的大公教會,就是因為那些為了傳布福音,不辭辛苦,四處奔波的信徒。說到傳教工作,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了第一位傳教士,耶穌,的所作所為。在耶穌的生命中,我們看到了一位傳教士應有的精神和態度。 總體來看耶穌的傳教生活,我們可以簡單地總結出兩點:第一點就是,他的福傳工作就是他的生活。“宣講福音”為耶穌來說,並不僅僅限於一種口頭上的宣講,更是一種待人接物的生活態度。耶穌每到一處,在向人們宣告“天國來臨”之前,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救人於疾苦當中。患病的,他去醫治;附魔的,他去驅除;絕望的,他去安慰;迷失的,他去勸慰。伯多祿的岳母病了,他治好了她;村莊上其他的病人來了,他也同樣醫好了他們。 每一次看到耶穌治病救人的事跡,都會讓我想起一句經常聽到的話:“我們對聖經瞭解不多,不知道如何向其他人去宣講福音,介紹信仰”。言下之意,如果一個人沒有學習神學,如果對聖經不夠熟悉的話,那麽,不去宣講福音也就有情可原了。難道我們的福音就是靠得一個人嘴皮子上的功夫嗎?絕對不是!因為我們應給如何宣講,完全取決於我們宣講的內容是什麽。“天國來臨了”這句話之所以是一個好消息,就是因為掌管天國的“天主是愛”。一個人如何說服另外一個人去相信“天主是愛”這句話呢?愛的語言,當然必不可少。但是,甜言蜜語並非愛的全部。真愛是需要付出你的關心,你的時間,你的責任,你的犧牲,甚或你的生命。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愛護自己的子女,單單靠著嘴皮子是養不活他們的。 所以說,許多時候,讓一個人皈依信仰,並非是口才好的緣故。而是,一個人愛心的工作所致。病人的福音,不只是藥物,更加是炤顧和陪伴;乞丐的福音,並非幾塊零錢,而是施捨時的尊重和同情;失足青年的福音,更加不是陌生人的探訪和教導,而是一個人在他最需要的時候的聆聽和陪伴。好的口才固然讓人啞口無言,無言以對,但是只有愛心才可以讓人打開心靈,接受一種完全不同的信仰和生命。 第二點,耶穌在傳教的時候從來沒有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和成就。門徒看到耶穌的奇跡產生了效果,許多人開始跟隨他,擁護他,所以對他説:“眾人都在找你呢!”想必那個時候,作為耶穌的門徒也是一件樂事,似乎跟上這樣一位師傅也可以揚眉吐氣了。可是,耶穌並沒有迎合他們的心意,而是堅決地告訴他們:“讓我們也到別的村鎮去吧,好也在那裏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