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11

如何成為最大的

本主日的福音,耶穌的言辭顯得特別尖銳和嚴厲。他直接痛斥當時那些所謂的“宗教權威”的虛偽和謬誤。記得每一次和教友分享到這裏的時候,總會有教友有感而發:“神父啊,我覺得這篇聖經就是説的我的婆婆,她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她......”,“我覺得耶穌説得太對了,這不就是説得李先生嗎!......"後面的分享我們可想而知,一定是一些是非和誹謗之言。但是,耶穌這篇道理並非是給我們罵人的材料,或者説是非的根據。他批評法利賽人的虛偽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明白做人的道理。他們的惡性和虛偽只是我們的前車之鑒而已。 其實,本篇聖經的重點還是在於最后的那句總結的話:你們當中誰想成為最大的,就應該做你們的僕人。説到“做大的”,做老大,做老闆,又有誰不願意呢?耶穌是否特別反對人成為“最大的”呢?絕非如此。耶穌只是反對有些人為了成為“最大的”而採取的不正當的手段而已。偽君子的方法絕非耶穌的推許。在耶穌的世界里,只有一種方法才可以讓人真正成為最大的,那就是,服務(僕人)。真正的服務一定是愛的表現。沒有真愛是沒有真誠的服務的。 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採取耶穌的方法。有的人覺得“有錢能使鬼推磨”,積累錢財才是成為人上人,最大的最有效方法,比如,那些殲商們;有的人覺得讀書多,知人所不知就可以“人前顯聖”,比如那些清高的知識分子;有的人覺得資歷和輩分就可以贏得他人的尊敬,比如那些迂腐的幕後權威。人們之所以採取其他的方法成為“最大的”,就是因為那些方法比較“服務”這個方法,顯得更加容易些。可是,在我們每一個人自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清晰記得,那些真正贏得我們尊重,或者説,在我們眼中是“大人物”的人,並非那些博學多才,權高位重,或者有權有勢者,而是那些曾經真心愛過我們的人。生,養我們的父母;聆聽炤顧我們的好友;體貼呵護的夫妻等等,這些人才是我們心底裡認為“最大的”人物。一對男女生兒育女并不能令他們成為最大的父母,他們為子女付出了多少,才是標準;一個宗教領袖,神父也好,修女也好,單單穿上神職服并不能讓他們成為教會中最大的,而是他們對自己的羊群的關心決定了他們的身份。隨便繙閱一些聖人的傳記,我們都可以發現此項真理。教會中沒有一位聖人是靠自己的財富,身份,知識,經驗甚或長相成聖的。他們之所以可以得到教會的認可,世人的尊重,就是因為他們曾經付出的愛。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你自然會服務那個人。你的

最大誡命的問題

童年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為單純,但也是最為懵懂的階段。童年的天真,有的時候能夠表現出一些人性最自然的一面。第一次撒謊的時候;第一次逃學的時候;第一次違反紀律的時候......這些往事和如今我們的為人處事最明顯的區別之處在於:成人做的更加自然。中國有句俗話:樹不琢不成材;人不琢不成器。孩童的本性雖然天真,但是,天真的另外一邊卻是無知和散漫。十個孩子裏面,幾乎有多半是不喜歡“規矩”的。所以説,如果沒有自律,就算是神童也很難成材。 孩子這樣的天性使得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傷透腦筋。許多為人父母的都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親生的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話,反而聽從那些“狐朋狗友”的話?為什麼這些孩子就是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呢?其實,在孩子天真的世界里,雖然不夠理性和成熟,他們接受和拒絕一個人的標準很是簡單:誰對我好,我就聽誰的。誰相信我,支持我,我就和誰是朋友。父母不是對他們不好,而是許多時候,父母沒有時間還耐心去聆聽和理解孩子們內心的世界。在孩子們開口之前,父母的經驗已經把他們拒之門外了。“不要和我爭論,我說是對的,就是對的。我吃的鹽比你吃得飯還要多”。“你這混小子,還敢和我頂嘴!” 所以說,在孩童得世界里,如果你想讓他們遵守某些規矩,你要首先讓他們明白和感受到,這樣做是為了愛他們,是為了他們好。“不要撒謊!”不只是因為有損你作父母的臉面,更要讓孩子明白,誠實是讓他成為一個可貴的人,可愛的人的主要因素;“不要偷東西”不只是因為“偷東西就是不好”,而是更要讓孩子明白,自己靠努力掙得想要的東西遠遠珍貴過不勞而穫的贓物。 其實,不僅孩子如此,我們成人又何嘗不是呢!如果一個人當街訓斥你,就算他説的再對,再有理,我想沒有人是會聽從他的批評的。可是,如果一個特別關心自己的好朋友有什麽意見,就算有些地方不甚同意,最后也會不拂好意,聽其勸勉的。 所以説,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就特別將愛情和法律聯係在一起來說。世上最大的法律就是:愛主愛人。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但是,如果從自然的生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其中似乎有一點不太近乎人情。“愛”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是兩廂情願的事情。所以,今日的社會摒棄了指腹為婚,媒妁之言的傳統,因為那些陋習不合人性。但是,法律,任何法律一旦成為法律,就不是一件可以選擇的事情了。是義務,是我們不得不去做的事情。比如説:納稅,不傷人,遵守公共秩序等。既然如此,耶穌為什麼將一

凱撒的歸凱撒

耶穌經典之言“天主的歸天主,凱撒的歸凱撒” (瑪22:21)一直被用以區分宗教和政治的標準。這句話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他輕而易舉地解開了一個複雜的兩難問題:作為一個被殖民的猶太人,應不應該給羅馬皇帝納稅呢?納稅,作為一種宗教行為,為猶太人並不陌生。他們向聖殿納稅,向自己的宗教納稅。可是,在當時的羅馬文化背景中,皇帝總是被神話為“神的兒子”。所以,在許多古代的文明中,包括羅馬文化,本國的皇帝和本國的神其實是分不開的。因此,作為一個只侍奉雅威的猶太人而言,給凱撒納稅不僅僅是一種羞辱,也是一種類似叛教的行為。為眾人所不齒。 但是,耶穌的思維,或者説是智慧,与常人是截然不同的。在他的眼裏,那個銀幣就是一個銀幣,并沒有什麽兩難的問題存在。那些詰難他的經師之所以覺得納稅的問題是一個兩難問題,就是因為他們把凱撒和天主同時放在了那個銀幣裏面。可是,在耶穌的世界觀中,天主永遠是一個獨一的天主,沒有任何事情或者人物是可以和他同日而語的。所以,耶穌才把這個銀幣的兩個層面劃分開來:天主的屬於天主,凱撒的屬於凱撒。你們不要混為一談! 那麽,在耶穌這樣的解答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問題呢?其實,是一個優先權,或者説優先次序的問題(Priority)。天主和皇帝,究竟哪一個是你最后的歸宿呢? 這樣的質疑不會不讓我們聯想到生活中那些所謂的“兩難問題”: 比如說:作為一個學生,我是否在明天的攷試中作弊呢?作弊當然不應該,但是,不作弊,我媽媽會生氣,而且,我媽媽因為生病就不能生氣。怎麽辦? 作為丈夫,我有太太,子女,有一個家庭需要炤顧。但是,如今的客戶都很難纏,為了討好他們,你有時候需要陪他們一起跳舞,喝酒甚至召妓。就算是逢場作戲,可以嗎? 主日彌撒,是每一位基督徒不可忽略的責任,可是,我的老爸已經癱瘓在床多年,他很喜歡我星期天陪他到公園去,我是不是就不去彌撒了呢? 你的女兒很快長大成人了,她突然問你:“媽,如果兩個男孩子都喜歡我,一個有錢,一個比較普通,我應該嫁給誰呢?或者説,一個是我喜歡的人,一個是喜歡我的人,我因該選擇誰呢?”你作為女兒最后的指導,你該讓她選擇哪一個呢? ...... 其實,所謂的如如此類的“兩難問題”,我們還有很多。不得不承認,生活中的確有一些兩難的問題。但是,許多時候,這樣的問題並非兩難,而是一個優先權的問題,換句話説,你把哪一邊看得更高,更重要?兩個人都

分辨生命的訊息

幾年前聽到一個朋友説起現代版的“塞翁失馬”的故事。説是一個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里,當他誕生的時候,鄰人都説是天主對他家的降福,因為他長得十分乖巧可愛。可是,他誕生不久,他父親的生意就宣告破產,私底下還欠了一大堆的債。因此,別人都覺得這個孩子不很吉利,説他是把掃帚星。等他長大了,因為家庭的情況,他很早就輟學了。很早的時候就跟別人做起了餐館生意。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由一家小小的餐廳的老闆轉眼變成了幾十家連鎖店的大股東。此時,就連同鄉的人也都十分看好他,認為他就是地方上的財神,老天賜下的福星。結果他也不負眾望,生意後來擴展到方方面面,房市,股市,汽車行,什麽的,沒有他不投資的地方。 自小受窮的他,一旦春風得意,就有些飄飄然了。不知不覺中他就染上了賭博的惡習,而且是那種一擲千金的“豪賭”。惡習既染,再多的錢也顯得不夠。所以,他後來開始四處坑矇拐騙。最后東窗事發,政府沒收了他所有的財產。他本人因為及早得知了消息,所以自香港潛逃到了意大利,開始了流浪的難民生活。此時的他突然覺得自己迷失了方嚮,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義何在。一次機緣巧合,他結識了本地的一位神父,後來領洗成了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那裏娶妻生子,開始了一段幸福安定的生活。 他的生活還在繼續。他現在的幸福生活究竟為將來是福是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看得清楚:他生命中的這麽多起伏轉摺究竟是機會還是災禍,端看他是如何對待的。這就如同耶穌在本日福音的比喻中所説的一樣:天主向每一個人發出了“婚宴”的邀請,可是,有些人因為對於世界的執著和貪戀而忽略了這個訊息。有些人因為內心的仇恨和罪惡,踐踏了這個邀請。而還有些人雖然領洗入教,但是因為虛偽狡詐,有其名無其實,最終也被淘汰出局,拋到了黑暗切齒之地。這些人的結局之所以是毀滅,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善用天主所給予的每一次機會。忽視和濫用都不能讓人得到永恆的幸福和賞報。 其實,基督徒的生活与常人無異,都有起伏高低的時候。生病了?這是天主的訊息嗎?是怨天尤人還是順天知命呢?失業了?是另謀高就的機會還是滅頂之災的意外呢?移民加拿大?是福氣還是晦氣?在這些日常的瑣碎抉擇中,我們就一點一滴的塑造了自己的生命。通向天國的道路有許多條,但不是每一條道路都引向基督。基督徒的選擇態度永遠是一種信仰的態度。所謂信仰就是堅信在任何境況中,這位天主是一位愛人的天主。在這樣的信仰之下所付出的

基石

“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句話是來自聖詠118:22。耶穌引用這句聖詠是為了總結他所講的比喻。其用意也顯而易見,就是在天主的葡萄園里,真正的善僕是那些“結果實”的人。結果實的外邦人,其實是天主的子民;不結果實的所謂的“天主子民”,實質上就是外邦人。天主的救恩計划在我們看來神奇莫測,有的時候甚或有些不可思議。但是,追隨天主的道路卻並非撲朔迷離,晦暗不明,因為耶穌已經將這條道路炤亮,炤明了。 基石和廢石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生活標準的問題。我們基督徒是所謂的追隨基督的人。追隨,就是要分辨是非,抑惡揚善。而是非的分辨,離開一個正確的標準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這個標準就是“基石”。在一棟房子中,基石決定了房子的結構和風格;在一個人的生命中,他的取捨標準就註定了怎樣的結局。至於生命中哪些是基石,哪些是廢石,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信仰所要探討和追求的問題了。 很明顯,耶穌在這個比喻中將自己,以及他的道比喻成為生命的基石。這塊基石在當初是不被官方認可的,也就是被“匠人”所拋棄的。在生命的道路上,你會遇到許多所謂的“匠人”:醫生,律師,法官,和尚,教授,專家,心理醫生,神父等等。這些人在某一個專業稱為“匠人”,可是,這些匠人卻未必能夠決定你自己生命的基石。一個人無論有無信仰,他對於生命和幸福的追求卻是相同的。基督徒之所以選擇追隨基督,就是因為這條道路是帶來永生和幸福的道路。 那麽,如何追求生命的價值和幸福呢?這個問題就不是那些“匠人”所能夠解答的了。生命何去何從的問題,只有在耶穌的生命中,一個人才可以頓悟明白。其實,耶穌的道路再明顯不過:愛主,愛人。這條誡命就應該成為生命的基石。如今這個時代,人們對於“愛“的定義已經大不相同了。很少人相信愛的真實,更少的人去實踐真實的愛。“愛”在今天已經被披上了許多奇奇怪怪的色彩。“愛”似乎又成了一塊“棄而不用的廢石”。 但是,當一個人走回到內心深處,走到生命中最為寂靜的那個角落的時候,他會聽到自己對於愛的呼聲和需要。世界雖然藐視愛情,但是,人人的內心卻在渴望真愛。這樣的現實,也是耶穌那個時代的現實。人類歷史雖然滄海桑田,可是,愛的主題卻從未改變。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耶穌是如何做的呢?他沒有坐在家裡等待愛的奇跡,等待人心的自然進化,自然改變,而是走出家門,宣講天主的愛,用自己的生命證實了真愛的可能,真愛的存在。一個基督徒應該相信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