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3

聖家節

今天的報紙 Royal Gazette 上的一篇報道讓人震驚。根據政府的反家庭暴力中心統計,家庭暴力的個案在節日的時候總是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在聖誕和新年期間,這種暴力和虐待的數字幾乎翻倍。這樣的數字和事實与我們通常在學校和教堂所聽到的幾乎完全是兩個世界。許多時候,學校的老師和教會的神長總喜歡用所謂的“夫婦之愛”,“父母之愛”來形容人世間最為完美的愛情。在這些人的言語中,所有的父母和夫婦幾乎都是天底下最有愛心,最有犧牲精神的善男信女。夫妻的愛情,有的時候還用來描繪天人之間的大愛;父母之愛也經常被神話為那種忘己無我的犧牲之愛。這樣的理想或者夢想固然讓人陶醉,然而,許多令人髮指的暴行都是在這種虛偽的假想之下發生的。 在我們中國,對於父母之愛的歌頌,最早的恐怕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了。一個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她可以三次搬遷。可見,母愛是如何的崇高。然而,這種“三遷”的現象在今天這個時代恐怕要反過來説:如今的現象不是父母為了孩子“三遷”,而是孩子為了父母的事業,喜好等等隨其“三遷”。成長中的小孩最為需要朋友和關愛,然而,父母為了出國,為了事業經常要居家遷居。小孩子沒有辦法,也只能隨著他們的父母到一個新的城市,甚至一個新的國家去適應新的生活。這樣的決定,為許多父母而言,仍舊是為了“孩子的將來”。不過,許多時候,其實,更多地是意味着他們自己的將來和晚年。許多孩子在這種漂泊不定的家庭會經中要麽變得特別獨立,要麽變得特別叛逆和孤僻。然而,很少有父母覺得自己應該為孩子成長中的問題負責的。 孩子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模式是一種極端;另外一種極端就是許多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問題:孩子就是祖宗。什麽決定都是按照孩子的“選擇”來決定。正因為如此,才有許多“富二代”,“小皇帝”的出現。這些孩子從第一天來到這個世界,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全部都是父母所給予,所安排好的。與其説“富二代”是不爭氣的一代,倒不如說是被父母的溺愛所踐踏的一代。“我受過的苦,我是不會讓孩子再受的 … ”,“我要給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教育,讓他們將來都成為醫生,律師,出人頭地”,“我這輩子沒有完成的,我的兒子一定要結束” … 這些氣勢磅礡的大道理之後,其實,隱藏了自私的溺愛和無知。 這兩種極端之所以為極端,乃是因為它們都打破了家庭中那種健康和諧的平衡環境。實質上,孩子既不是父母完成虛榮心的工具,也不是

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瑪11:6)

最近這段時間,本地的交通情況十分糟糕。許多地方都在堵路修路。加上大橋需要修補,所以,堵車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有。當我每次不小心被堵在滯留的車輛長龍中的時候,我都刻意地提醒自己,切忌不可急躁,因為那個時候是最容易出事故的情況。路上走的多了,我就觀察到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在堵車的時候,人們開車的習慣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比如,有一次,我看到有一輛車從輔路上高速。按照道理,這輛車沒有先行權,是應該避讓高速上面的車輛的。可是,那天特別的是,那輛在高速行駛的車輛遠遠看到有車輛加入,立刻就換線到裏面,早早地為輔路的那輛車讓開了道路。說來也奇怪,他這樣的舉動,使得後面的幾輛車也都主動為上高速的車輛騰出了位置,交通也疏通了許多。 不過,這樣的場面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也看到過兩輛車因為搶路而相擠相撞的。眼看到另外一輛車已經無路可走,可是,裏面的車死就是不讓。有的時候,也會因此出現車禍,導致所有的人都受到影響。 每次看到人們拼命查車的時候,我都會留意看那輛車里是不是也掛著唸珠或者佛珠什麽的。我在想:“如果兩輛車因為搶路而撞車了,兩個司機下車一看,結果都是一個教堂的教友,或者一個佛堂的香友。此時此刻,應該是怎樣場面呢?”許多次,我被人無理搶路的時候,舉頭一看,原來對方的車里面還掛著一大串玫瑰唸珠。也許,這些人挂唸珠在車里面,已經不再是祈禱和提醒自己的意思,而更加像是“護身符”的意味。換句話説:圖個吉利而已!想得更深一層,當有些司機滿嘴粗話,開車咄咄逼人的時候,也許他們不覺得這樣的舉動和自己的信仰有任何的關係。或許,他們是去教堂的路上,或者剛剛從教堂裏面出來? 這個時候我在想:我們開得車,有的時候就像一個面具。人們在面具下面的時候,許多作為是讓自己都感到吃驚的。但是,偶爾看到一個好的“牓樣”的時候,我們許多人的內心都會產生一種模仿的衝動。這就是牓樣的影響和力量。 生活像堵車這種事情,似乎不足一提。但是,畢竟這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他許許多多這樣的小事情,恰恰構筑了我們整個人格和信仰的組成。所以,印度的甘地曾經説:“人性不是本惡的。愛的影響可以駕馭殘暴的傾嚮。因此,我們決不可鄙視人性”。 人性固然“非惡”,可是,生活中像作弊,搶路,偷竊,殺人等等,這些的確都是確鑿的惡性。其實,許多時候,我們內心的這種“善”好像是處在一種睡眠的狀態。我們需要一個“牓樣”來喚

聖母無染原罪節

美國的二十世紀曾經流行過所謂的“神童熱”。當時,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神童的話題,處處發掘神童和追捧神童。這些神童就如同明星名人一樣為人熱衷。在這些神童當中,較為有名氣的就算是威廉姆( William James Sidis )了。他在十一嵗的時候就考入了哈佛大學。在算術方面,他是一個難以超越的天才。他的四維的理論當時也吸引了不少的學者。據說,他還可以説十一種外語和方言。 然而,這位最為出色的神童,像其他許多神童的命運一樣,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剛剛四十六嵗。並且,在他最后的歲月中,生活很是悲摧潦倒。美國的一份雜誌描述他住在自己狹小的房間里。每次談到數學,他幾乎作嘔。他曾經因為參與某個運動而坐監。曾經因為一個侵權官司而輸盡臉面。總之,在他短暫的四十年中,最為風光的恐怕就算是最初十幾年的是時間了。 看到這樣的報道,不得不讓我們感觸:其實,一個人的生命如何開始,有的時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看他如何完成生命,或者説,如何結束。 信仰的旅程,有的時候,也如同生命的成長一樣:開始固然重要,可是,結尾更加重要。有的人出生書香門第,教友家庭,但是,後來誤入歧途,少年夭折。這樣的生命還不如那些浪子回頭,迷途知返的羔羊更加讓人欣賞。 今天,我們慶祝聖母無染原罪的節日。這個節日的重點,也就是在強調聖母自母胎開始,一直到現世生命的結束,她都守身如玉,沒有受到罪惡的玷汙。 許多人在提到這端信道的時候,覺得沒有什麽驚奇的。聖母之所以一生無罪,乃是因為天主特別的炤顧和恩寵。換句話説,“如果這些恩寵放到我身上,我也會一輩子潔淨無暇的!”。事實真得如此嗎?難倒聖母的聖潔純粹就是“命中註定”的結果嗎? 其實不然。教會在宣認聖母自母胎“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聖母的一生也是一個“承行主旨,純潔無罪”的一生。像那些神童一樣,聖母在出生的時候無論多麽純潔,如果她後來成人之後,曾經犯罪遠離天主的話,哪怕只是一條罪過,只是一秒的惡念,那麽,她的“無染原罪”的恩寵就會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教會在宣布聖母自開始無染原罪的時候,更加在強調她的一生也是無罪的。 成年的聖母,如何保持自己信仰的完整,如何保持靈魂的純潔呢?這就和我們常人無異了。她之所以能夠練就聖德,首先就需要經受現實生活中的攷驗和誘惑。作為一個女孩子,一個女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有的誘惑,聖母也許都曾經有過。除此之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