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rch, 2013

“我也不定你的罪” (若8:11)

今天的這段福音又是一段廣為人知的聖經章節。記得第一次聽一位神父講解這段聖經的時候,還特別珮服那位神父的解釋。不過,後來卻發現,許多神父對於這段聖經的解釋幾乎都是同出一轍。也不知道究竟是誰抄襲了誰? 這種老掉牙的解釋方法就是:這段福音特別體現出來耶穌基督的智慧。為什麼?因為當時的情形是一種兩難的局面:如果耶穌放走那個女人,那麽,那些經師和法律賽人就會指控耶穌觸犯了梅瑟的法律;但是,如果耶穌定那個女人的罪,並且向她投石得話,那麽,他就是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那就和他的宣道自相矛盾。可是,耶穌偏偏什麽也沒有説,只說了一句中立的話:“你們誰沒有罪,就向她投石吧!”那些人聽到耶穌的這句話,個個都灰溜溜地走了。耶穌的智慧戰勝了這幫偽君子。 當然了,説耶穌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並非有錯。可是,不要忘記。我們所讀的乃是宣布救恩的福音,而不是專門講授哲人故事的故事會。這種解釋固然沒錯,可是,卻完全歪曲了聖經的本來精神。 讓我們從新開始,由真實的情形中來領悟聖經的本意。 首先,當那個女人被“現場捉姦”,讓後被一群人推推搡搡地帶到耶穌跟前的時候。我想她當時肯定驚恐不已。耶穌的名聲想必她也有耳聞。面對這樣一位“默西亞”的人物,她的審判和懲罰應該是不會躲過的。這應該是那個女人,作為一個被“定罪”的人當時的想法。 同時,為耶穌而言,他並不認識她。更不是她的朋友。耶穌也明白為什麼那些所謂的“權威”人士要帶這個女人到自己的面前。如果耶穌也是一個普通人的話,那麽,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像許多所謂的“大人物”的邏輯一樣,“為了大業,就犧牲這個可憐的罪婦吧”。站在那些“權威”人士一邊,不僅僅可以讓自己擺脫麻煩,更加可以拉攏那些教會的權威。為自己將來的“大業”打定基礎。 第二,就是極力替這個罪婦辯護,替她開拓罪名。可是,這樣以來,自己惹得一身麻煩不說,説不定還要為了這樣一個陌生人去犧牲自己將來的事業和理想。 第一種想法,是現實中許多所謂的“大人物”常有的態度。什麽“為了成就大事,就要不拘小節”的荒謬道理。其實,許多人的腐敗也就是在這些“小節”上一點一點地開始的。這樣的想法絕對不是耶穌的為人。 第二種選擇,聽起來固然有點英雄“悲壯”的味道,可是,盲目地為一個罪人“辯護”,憑著一時的憐憫替她洗脫罪名,恐怕有些過於唐突。如果那個女人罪有應得,屢教不改呢?那樣,豈不是説耶穌也不懂得尊重法

浪子的比喻

我們今天的社會處在一個“後現代”的時代。所謂的“後現代”時代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人們對於真理,道德,價值,和世界觀的解析性。換句話説,也就是人們不再崇尚絕對真理和善惡的概念,生活的道德價值標準也不再是唯一的,所有的“權威性”的,“系統性”的東西,人們都會報以質疑和挑戰的態度。所有個體性的文化,個體性的價值都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和認可。從人們的生活形態,例如,同居,同性“婚姻”的問題,到“安樂死”的爭論,女性“神職”的宗教問題,到處都在體現著一種“相對性”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我們信仰傳統中的許多概念也都受到了相應的挑戰和質疑,比如,絕對真理的問題,生命的尊嚴問題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必討論,這裏我們只專註“福音”在今天這個時代所帶給我們的啓示和救恩。 “浪子”的比喻乃是聖經當中最為生動的一個比喻,同時也是一個為人們討論最多的比喻。如今的人們在分享這段福音的時候,都會覺得其中有許多不太“合乎人情”的地方。比如,小兒子在父親還健在的時候,就要求分配家產;拿了家產之後,出去揮霍殆盡,回來之後,老父親卻給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這個形象乃是一種酷似王子般的尊嚴,也就是保留了他兒子的身份);這個時候,長子因為覺得父親太過偏愛次子而抱怨牢騷。其實,他的牢騷也有許多人贊同。我經常聽到人們説:“對於這樣一個敗家子,不需要這麽歡迎吧”。 對於諸如此類的所謂的“不合人情”的地方,老一輩的解釋就是:天主的愛就是這麽大方!話是如此,但是,不說出原因,好像有些過於牽強。 其實,耶穌所有的比喻,無論是關於罪人,還是教訓那些法律賽人,都是為了更正或者引導人們去認識自己所信奉的天主究竟是怎樣的一位神,一位主。人類的經驗和知識固然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天主,可是,許多時候就是我們的“經驗”和“知識”卻成為我們認清天主的阻礙和絆腳石。在許多人的理解中,“哪裡罪惡越多,哪裡恩寵越多”這句話,似乎有些莫名其妙。如此的話,是不是天主違背了“正義”的原則呢?這就如同比喻中長子的思想一樣。他之所以抱怨牢騷,就是因為覺得老父親如此地接待自己的兄弟,好像就對他不太公平了:“我整日伺侯你,從沒有違背你的命令,你卻連一個小羊羔也沒有給過我...”。事實上,他真得“從來”沒有違背過天主嗎?不見得!這樣的抱怨,就是許多人在逆境中,在嫉妒中的抱怨是一樣的。看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看到罪人居然

無花果樹的比喻

無花果樹的比喻,在耶穌的講道裏面比比皆是。耶穌之所以這麽喜歡用無花果樹將比喻,就是因為在耶穌的故鄉,無花果樹到處都是,人們沒有不知道無花果樹的。作為一個出色的講道者,耶穌的講詞不是來自於那些“玄而又玄”的神學研究,更不是來自於經師們的獨傳秘笈,他的講道乃是來自於人們生命的內部,來自於生活的最底線。就地取材,就是耶穌講道的一個最大的特色。 不過,對於我們這些不是耶穌“同鄉”的人而言,“無花果樹”倒沒有那些蘋果樹,梨樹顯得更加熟悉一些。吃過無花果樹的人固然不少,可是,真正見過無花果樹,甚或瞭解無花果樹成長習性的人恐怕就沒有那麽多了。 無花果屬於熱帶的植物。其最大的特點:一個就是花開在果內,一個就是四季結果。明白了這兩個特點,我們對於本主日的福音就會有更加深層的瞭解。當時的人們聽說有些人在獻祭的時候被殺害了,所以,普通人的想法就是:這些人肯定是遭到了天主的懲罰,否則,怎麽會在祈禱的時候被人殺害呢?這種想法就如同聽到有些人在地震的時候,在教堂中被砸死的一樣。人們習慣都會覺得這樣的結果有些意外,想必肯定是有特定的原因吧。 不過,耶穌不想去迎合人們的這種錯誤想法。與其批評他們,不如引導他們悔改自新。所以,耶穌才講出了這個比喻:“你們難道以為這些人比其他的人罪過更大么?...如果你們不悔改,必要同樣喪亡”。耶穌在這裏沒有去和這些人理論是否那些死去的人罪過更大,而是強調“悔改”的必要性。如何強調呢?就是透過“葡萄園中的無花果樹”的比喻。 如果我們留意,耶穌説的這顆無花果樹是“主人”種植在葡萄園中的。主人為何要在葡萄園中種下一棵無花果樹呢?是為了無花果樹的果實。難道葡萄樹沒有葡萄可吃嗎?不要忘記,無花果樹乃是四季結果的一種樹木。當時的人們之所以這麽喜歡無花果樹,就是因為在許多時候,當其他的果樹都不接果實的時候,人們仍舊可以在旅途中採摘無花果樹來充饑。所以,理論上來講,那個“主人”對於自己所栽培的那棵無花果樹,給予了更大的期望。至少,這種期望是超過對於那些葡萄樹的。 可是,問題此時就出現了。一棵如此備受主人青睞的,應該四季結果的,似乎是“鶴立雞群”的無花果樹,居然“三年沒有結果”。葡萄園里的葡萄收了一次有一次,然而,這棵應該時時都可以享用的無花果樹,除了枝葉繁茂以外,什麽都沒有呈現給主人。如此情形,主人的反應可想而知了。“砍掉它!” 到此,我們可以看到耶穌這個比喻的用意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