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13

常年期第三主日:耶穌證道

上個月去參加一個朋友父親的葬禮。他的父親今年65嵗。死於肝癌。他父親的家人多數仍舊在中國。他的爺爺仍舊健在,今年已經80有餘。可是,在葬禮上,我們沒有看到一個來自中國的親朋好友,一個都沒有。好奇之餘,也就詢問其中的理由。原來,那位朋友的父親在三年前已經檢查出癌症,但是,他卻不願意讓他的親戚朋友,特別是他的父親知道這個消息。用他父親的話:“不要告訴他們,免得他們也為我擔心”。 聽到這裏,我不僅聯想起許多類似的個案。幾年前我在探望那些癌症病人的時候,特別留意到一個明顯的文化差異問題。在對待癌症這件事上,許多中國人的家庭都是採取“保密”的態度。而這裏的醫生在確定病人的病情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家屬:一定要直接將病情告訴病人,並且,告訴家人。“家人的支持在癌症病人的康復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同的反映,不僅讓我們細究其中的原因。如果一個朋友得了癌症,究竟是告訴他好呢?還是讓他在不知情中離去呢? 其實,所謂的“保密”只不過是讓家屬感覺好一些而已。這種“保密”不僅僅對病情不利,而且對於病人本身也不公平。人們保密的理由無外乎:“告訴他有什麽用?不是一樣要死去嗎?”似乎,不讓病人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可以讓他感覺更好一些。錯了!癌症,許多時候,為許多人而言,幾乎等於“死亡”。死亡,這件事,不是什麽好事。不要勸人去“擁抱死亡”。有的基督徒勸人去“擁抱癌症,擁抱死亡”,我覺得這是最愚蠢的一種勸告。可是,面對這個人人避之不及的死亡,我們去無從選擇。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死期。癌症,就等於把這個日期寫在了日曆。 面對癌症,許多時候,無論是病人本身還是其家屬,都是無從逃避,無從選擇的。但是,在這樣一種深深的“無奈”當中,有一件事情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那就是,“如何死亡?”,或者說“如何面對癌症,如何度過整個治療過程?”這件事情,我們是絕對可以選擇的。 我那位朋友的父親,在人生最后的幾個月中,據他說,十分孤獨和痛苦。因為他自己根本不應該面對如此之大的一個不幸。葬禮之後,我的那位朋友也開始質問自己父親“保密”的決定是否正確。可是,一切都已經沒有補救的機會了。 但是,我也看到許多病人和家庭,如何積極地,用最好的時間,最好的心情,最好的愛,來面對病人最后這段旅程。用一個病人的話説:“能夠在我深愛的家人的陪伴之下,能夠在我愛人的眼淚中,在子女的孝愛中離開這個世界,也是無憾了!” 癌症

加納婚宴

加納婚宴的奇跡可以説是聖經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篇記載。人們之所以喜歡這段故事,乃是因為它那生動委婉的記載方式和活潑形象的傳述內容。在參加婚宴的時候,聖母的角色好像我們中國文化中的“菩薩”,對於人們的疾苦特別關注和敏感。在那種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似乎只有聖母一個人注意到“酒沒了”;而耶穌在此時顯得好像比較被動一些。因為他不僅僅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甚至在聖母要求他幫忙的時候,他還説:“這和你我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還沒到!” 耶穌這樣的回答,在普通的人情看來,似乎顯得比較生硬疏遠。當然了,聖史若望所應用的“時刻”一詞,自有它神學上的深意,我們權且放在一邊。可是,耶穌的生活事跡,無論後來人們賦予了任何的神學或者象徵性的含義,都不應該脫離日常生活的實際意義。 其實,如果我們注意的話,耶穌在整個的“加納婚宴”的形象,不僅僅沒有疏遠和冷漠的意思,相反,我覺得若望是要特別地顯示出耶穌“人性”的一面。耶穌雖然口上説:“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意思就是説:這不是計划中的一部分。但是,最終還是依照他母親的意思辦了。這個經驗,我想許多作兒女的都會有同感。母親的嘮叨,父親的叮囑,有的時候,是會讓我們改變計划,便宜行事的。況且,耶穌雖然行了很多的奇跡。但是,他所行的奇跡,不是為了救人,就是為了治病。純粹是為了讓人“開心”的奇跡,恐怕只有加納婚宴上的這個變水為酒的奇跡了。而這個似乎“無關生死”的奇跡,竟然是在自己母親的“嘮叨”之下實行的。 過去,人們經常以此來強調聖母為人轉禱的重要。甚至有的時候還聽到有的教友説:“如果求耶穌不靈光的話,就求聖母吧!聖母的話,耶穌一定會聽的。”如此說法,雖然用意不錯,但是,的確有欠妥當。殊不知,人們所有的祈禱,其實最終都是指向天主本身的。不是哪一個聖人,聖女,就算聖母也不例外。這樣的說法之所以不妥,就是因為它歪曲了耶穌“救世主”的形象。作為一個救世主,耶穌就算是在世的時候,對於人們的罪過和疾病都是那麽敏銳和貼切,難道説他完成了救贖大業之後,反而開始高高在上,遠不可及了么!難道一段真誠的祈禱還需要“走後門”,“送禮行賄”,才可以到達天主的面前嗎!真是荒唐透頂! 不過,好在聖史若望並非如此理解的。他特別寫出:“我的時辰還沒有到”這句話,其實就是特別為了強調出耶穌的“人性”一面是多麽的真實可愛。耶穌説的“時刻”,我們可以視為“原則”,“計划”等。這個“原則”為耶穌而言

基督受洗

在傳統的道理中,耶穌基督的受洗通常被視為是他公開傳教生活的肇始,同時,也是天主聖三彰顯其光榮的時刻。這樣的解釋雖然沒錯,可是,對於我們所有因著受洗而歸入信仰門下的基督徒而言,似乎這樣的解釋缺少了一種內在的關聯。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耶穌基督所受的洗禮並非如今我們所接受的洗禮。他所接受的只不過是若翰“悔改的洗禮”。所謂“悔改的洗禮”,恰恰就如若翰自己的話所說的那樣,是“用水洗你們”。但是,耶穌後來所建立的洗禮,乃是用“聖神和火來洗你們”。兩種洗禮的區別之處,乃是本質上的。 既然若翰的洗禮只是一種“悔改”的洗禮,一種禮儀性的洗禮的話,那麽,耶穌為什麼還要接受這樣的洗禮呢?他既然沒有“罪”,也就談不上什麽“悔改”。既然不是“悔改”的理由,是不是説這個洗禮為耶穌而言就變成一種單純的形式和儀式了呢?並非如此。 以往人們對待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會借用一個比較懶惰的解釋模式:“耶穌雖然沒有罪,但是仍舊接受若翰悔改的洗禮,乃是因為他的‘謙卑’,寧可像罪人一樣接受罪人的洗禮”。這樣的解釋聽起來似乎蠻有道理,其實是一種誤導和謬論。這難道不是説耶穌在受洗的時候故意欺騙他人,故意顯耀自己嗎? 耶穌雖然是天主子,“除了罪過,過著和我們一樣的生活”,但是,他也是“默西亞”,救世主。他的使命乃是將我們“由法律之下解救出來”。就是因為這種使命,所以他才去接受若翰的洗禮。用耶穌自己的說法就是:“為了完成全義”(瑪 3 : 15 )。所謂的“完成全義”,也就是令他成為一個完美的救世主,一個完美的人。一個人想要拯救他人的話,自身首先應該得到救贖。渡人應先渡己。如果耶穌自身沒有完善法律的話,他又如何去拯救那些在“法律之下”的罪人呢?所以,耶穌的受洗並非只是一種障眼法,或者單純的儀式,而是他完成救贖大業的重要一步,成為默西亞的開始。 洗禮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意義”的開始。茫茫人海的生靈,一旦尋獲了救恩,這才開始一段新的,有意義的人生。可是,說到“生命的意義”這個話題,卻又讓我們感到無從琢磨,無從解釋。許多哲人賢士都曾經試圖探索一條穩妥安全的道路,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確確實實地找到人生的意義。但是,迄今為止,這個獲得人生意義的“妙方”還是沒有出現。難怪有許多人曾經質疑:人生究竟有意義嗎?亦或只是人們自欺的幻覺呢? 也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就如同問一個棋師:“世間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