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12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你的信德救了你!

在研讀聖經的時候,我們都會注意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聖經裏面有許多對比的思想和例子。比如,富人和窮人的對比;聰明人和愚鈍人的比較;經師和稅吏的反照等等。在這些對比的個案中,似乎永遠都是那些所謂的窮人,愚人和罪人得到天主的眷顧,而那些所謂的聰明人和富有的人似乎總是天主打壓的對象。這是不是説,聖經的思想也含有一種類似平民革命的因素呢?其實不然。聖經的智慧遠非是某個政治派別或者思考可以代表的。 首先,讓我們來設身處地地體會一下本日福音中的情景。當耶穌醫治好了那個盲人,也就是巴爾提買的時候,耶穌隨即對他説:“是你的信德救了你!” 在整部福音書中,信德的作用特別明顯:它是人們能夠賴以得救的唯一力量。這麽寶貴的一種力量,也就是決定人們永生永死的力量,為什麽這個瞎眼的乞丐卻可以找得到,而那些研究經書,健康富有的人卻常常不得正道呢?難道這是一種諷刺還是作者在誇大其詞? 其實,我們中國的一句成語可以解釋,那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福音中所提到的那個瞎眼乞丐可以看到,並且尋獲信德,也就是跟隨耶穌,這個與他自己切身的生活處境是息息相關的。試想我們用今天的話來定位這種人的話,我們如何稱呼?這樣的人,乃是所謂的“邊緣人士”中的一種而已。所謂的“邊緣”,乃是因為他們的生活處在社會的底層,他們雖然活在這個社會當中,但卻並不屬於人類群體的一部分,更不要説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一個首相去世,全球皆知;而每天餓死,或者凍死的乞丐死了,卻是無人問津。雖然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們都會看到這些窮人乞丐,但是,這些人的生生死死似乎為我們的生活是沒有絲毫的影響和關聯的。所以,如今的社會才為其美其名曰:“邊緣人士”。 當然了,站在茫茫人海的邊緣,如果不是自己選擇的結果的話,自然會感到孤獨和落寞。許多人在這種邊緣上,一日日消沉下去,然後無聲無息地離開人世。比如,那些被家人遺棄,或者捨棄在老人院,大街上的孤寡老人們。 可是,有的時候,活在社會的邊緣,也會有助於人們看清楚眼下的這個花花世界,漫漫紅塵。所以,在任何正當的宗教傳統中,都曾有“退省,隱修”的方法。如今我們的教會也鼓勵平信徒也應該有年度的退省,就是因為在幾天的退省之後,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清楚自己的生活,重新為自己將來的生活定位,從而更好,更幸福地去生活和完成天父的旨意。歷史中,我們的主耶穌曾經在曠野中四十天齋戒;初期教會也曾五十天祈禱,靜心,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人子來,是為服侍人

信仰是一種生活。任何的生活都是有起伏高低,成長變化的。記得小的時候,每一次看到那些聖人們,特別是宗徒們的相片的時候,都會特別注意他們頭上的那些“光環”。父母説,那些光環乃是他們聖潔的象征。所以,之後每一次談論聖人的時候,都會覺得他們全部是一些不同凡響的超凡之人:不會犯罪,不會犯錯,不會令人失望,不會讓人生氣...總之,在兒時的理解中,所謂的聖賢都是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偉人。 不過,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開始接觸聖經之後,才發現:原來那些所謂的“聖人”並非就是“生而成聖”的。每一個聖人的背後都有自己一段成長和掙扎的艱難歷程。比如,本主日的福音就生動地記述下來宗徒生活中一段真實的片段。宗徒們,乃是耶穌生平當中最為親近的一群。也是最先領受耶穌祝福的一群。可是,作為耶穌基督將來的繼承人和教會的基石,這些人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似乎在起初就是一般聖德高尚,舉止不凡的“賢人”。因為他們也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去嫉妒,去爭寵:“那十個人聽了,就惱怒雅各伯和若望”(10:41)。不過,雅各伯和若望也並非良民,他們居然當著其他門徒的面,要求耶穌應許給他們將來的尊位。 由此可見,人性的弱點在門徒身上並沒有消除。儘管有耶穌每日的教導和祝福,他們仍舊需要腳踏實地地,謙虛地去面對和剋服這些弱點。畢竟,信仰是需要成長的。 看到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不僅讓我想起一個小笑話。說是一個人每餐要吃四個饅頭才可以吃飽。可是,吃四個饅頭覺得很麻煩。所以,他就想:“既然我吃到第四個饅頭才會吃飽,那麽,如果我直接吃第四個饅頭,不就即刻飽腹了么?”這個人的想法,當然幼稚可笑。不過,若望和雅各伯的要求也沒有什麽區別。因為他們向耶穌要求的只是“結果”:“賜我們在你的光榮中,一個坐在你的左邊,一個坐在你的右邊”(37)。可是,耶穌的話卻是在提醒他們,不要只是盲目地妄求“結果”,而是應該低下頭來,看到走向結果的準備和“過程”,那就是“你們能飲我的爵嗎?”耶穌的話很是明白:如果你們看不到“當飲之爵”的話,那麽,“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麽!” 論及“結果”和“過程”的問題,其實,時下的許多思潮都可以反映出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反思。很多年前,電臺上的一個主持人在“熱線服務”上回答一個青年的提問。當論及人生和信仰的時候她説:“這就如同一個人出門旅行。你不要因為想著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風景”。這個主持人的觀點特別清楚,就是

第二十七主日:休妻的问题

今天的这段福音在有些人看來似乎特別難以接受。 特別是耶穌說到:“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谷10:11)。當然了,“妻子如果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12)。 許多人不願意認同耶穌的這句話,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個“自由”時代的影響。離婚的問題在今天已經不是什麽避忌的話題了。有的人甚至認為離婚就如同是換工作一樣,平凡無奇。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來分享耶穌的真言,是不是説他的話有些已經過時落伍了呢?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明白了耶穌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那麽,自然就不會覺得聖經是一部關於明日黃花的真理之書了。 耶穌生活的那個時代,就如同我們中國的古代是一樣的。許多的地方都還保留着一夫多妻的製度。舊約中那些聖祖們,許多也都不只有一個妻子,比如,亞巴郎,雅各伯等。當時代的人們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許是出於人口稀少,多加生育的原因。所以,就算是到了耶穌的那個時代,新約中也都沒有明確地批評或者拒絕這樣的製度。宗徒的書信中也只不過強調只有那些作教會領導的才需要是“一個妻子的丈夫”(鐸1:6)。所以,由此推論,在耶穌的時代仍舊存有一夫多妻的殘餘製度。 不過,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樣的一種製度並非只是一種文化,或者習俗的問題,它更加關於男女之間平等與否的問題。許多女性在這樣的製度下被“合法”地剝奪了追求幸福的權利。她們似乎變成了男性可以擁有的財物而已。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就有“七出”(或者‘七去’)的製度。所謂的“七出”,就是一個人可以休妻的七種合法的理由。當時所謂的“合法理由”,在如今看來,有些似乎太過夸張。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這七種理由就是:不聽從父母,沒有子嗣,淫亂,妒忌,有惡疾,口多言,和盜竊。一個女人如果觸犯了其中任何一項,那麽,丈夫就可以理直氣壯的給她一紙休書,將她掃地出門。 在這樣的一種文化習俗中,踐踏女性權利和濫用法律的情況應當絕非少數。許多男人因為沾花惹草,不守本分而遷怒於自己的妻子,反而利用社會的環境來掩飾自己的罪過。況且,在那個時代里,一個被休的妻子為她自己和她的家人而言,都是一種莫大的恥辱。其悲慘境遇,可想而知。 正是因此原因,也就是為了避免更大的罪過,梅瑟才容忍當時的男人們,可以因為重大的理由,用正當的方式來休妻。其實,梅瑟這樣容忍,也是消極地保護女性不受到更大的傷害而已。可是,梅瑟沒有想到的是:已有先例,人們競相仿效。許多男人為了滿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