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枝主日
上個主日,我們反省了關於“犧牲”的主題。任何的“犧牲”本身,其實,都是一種選擇。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去為了某個團體,某個國家,抑或什麽事業去犧牲自己。同樣,任何所謂的“犧牲”行為,如果不是自願的話,不是自己選擇的話,其本身也就不能算是什麽捨己為人的高尚行為。 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看到有些人特別懂得為自己的家人,為自己的事業去做出犧牲。比如,在加拿大這個移民國家里,許多移民的父母的的確確為了孩子而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他們可以為了孩子更好的將來,放棄自己在國內相對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種種困難,只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擁有一個更好,更幸福的將來。 這些父母為孩子做出的犧牲,的確十分感人。作為子女的,的確也應該為此心存感激。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卻發現,某些父母為孩子做出的犧牲最終卻不能換得孩子們的感激。甚至,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中,孩子們還是特別地厭惡父母為其所做的一切。為什麼呢? 在一些真實的移民個案中,其中有這樣兩件事情:第一個家庭是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父母到這裡穩定之後,就特別地希望他們的女兒可以稱為律師或者醫生。所以,自小,他們對於孩子的家教甚嚴。雖然是在北美這樣一個自有的國度里,他們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例如,什麽時間可以看電視,什麽時間應該讀書,什麽時間必須睡覺等等這些都在父母的管制之內。最終,因為孩子的興趣並非是醫生,所以,她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來完成學業。就算如此,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咬緊牙關,終於等到孩子獨立了,畢業了。經過幾年漫長的實習過程,她終於可以獨立行醫了。然而,孩子這麼多年來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好心”壓制下熬過來的。雖然,孩子內心特別討厭醫生;可是,同時,礙於父母的辛苦,還是咬牙挺到了最后。不過,行醫沒有多久,卻因為內心的壓力過大,曾一度換上嚴重的抑鬱症。加上她因為叛逆而交接的那些不良朋友,導致心理上更大的壓力和無奈。所以,曾有幾次還試圖自殺。她的父母後來每次看到自己的女兒,都在內疚地説:“早知道今天。我們就不會強偪着她去從醫了。孩子的笑容,其實才是我們最為掛心的”。 另外一個個案也是十分常見的。父親是國內的幹部。母親是經商的。家庭富裕。所以,送女兒出國讀書。在大學里,她認識了一個男生。彼此特別相愛。可是,女孩的爸爸極力反對。因為男孩子的樣子有點“黑”。如此,父女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終,還是女兒拗不